张鹏
摘 要: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空间形态构成关系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三大构成中,立体构成在空间中的流动感以及在材料上的制作感,都是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所不具备的。在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中,往往要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即只通过纸来研究立体构成的造型和空间关系,除此之外完全不要考虑任何其他的材料。但是社会在发展,新的材料在不断的运用,新的设计观念也在不断的出现。艺术设计的课程无论是从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上都应该追赶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具体到立体构成课程中,新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要求。本文着重从空间与形态、空间与材料、空间与心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我对于立体构成的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设计行业发展;立体构成;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224-01
一、空间与形态
立体构成最初的目的就是对形态在空间中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是雕塑在设计中的简化、在生活中的实践。结构二字对于立体构成来说尤为重要,遵循形式美法则,在空间中尝试结构的不同可能性是立体构成的本质。同时在形式美法则中,往往我们看重的第一要义是整体。因为要在三维中把握形式感,所以进入空间中研究构成规律时,抛开繁琐的细节,结构的整体语言就成了我们最关注的东西了。而近年来在设计领域,极简主义盛行,大量的产品设计、装饰设计都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简化美,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比如苹果公司对手机行业的冲击),设计行业仿佛又回到了做减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体构成的作品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空间中运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把一种或者几种进行复合的形态语言进行发挥,创造出更加纯粹的空间美,以达到宏观上视觉美的统一。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纯粹的抽象形态应该更注重形式。其实,在我看来高级的空间形态作品像极了电影大师镜头下的那些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桥段,在整体性和连续性上都有着很好的呈现,作品虽然抽象,但也更真实。将具象的细节抽离,还原结构的本来面目,或对称、或平衡、或对比、或有节奏等等。
二、空间与材料
在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中,纸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媒介,可以让作品更加纯粹的表现作者在空间中的研究。而立体构成本身就是一门在立体空间中的学科,手头上的触感以及材料所具有的美感是它的物质基础。其实随着构成课的发展,譬如木材、塑料等多种材料的引入也早已经打破了纸质材料的单一局面。而一些新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独特肌理语言也给立体构成作品带来了视觉层面上不同的形式美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立体构成并不是工艺实习过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更倾向于那些不需要特殊工艺技术和复杂设备的,易于加工的材料。要运用好物化的材料必须具体到哪种材料哪个作品上,看它的工艺效果以及形态是适合线材、面材还是块材。比如日常生活当中就存在着大量的线,有金属质感的铁丝、铜丝等,有各种型号的金属管、电线等,又有木条类的火柴、樟木条等,还有纤维类的棉毛麻线等。多种多样的线材适合在各种不同的空间形式作品中表现,材料极为丰富,作为立体构成的载体要呼应空间形态的表达。除了传统的材料媒介可以运用到作品之中,声音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复合进入到立体构成的作品中来。这有点类似装置艺术,不同的是声音作为构成立体构成的元素被放进来是服务于空间形态表现的。比如在可以螺旋转动的线材构成作品中加入适合的舒缓音乐,可以使作品打破单一的空间表达,在时间上进行延续。
三、空间与心理
好的雕塑能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思考传递给观者,达到通过雕塑架起艺术家与观众沟通的心灵桥梁的目的。好的设计同样是设计师在充分注意产品消费者感受的同时发挥了自身创造能力的一件事情。到了立体构成中其实也是这样的,形态二字中的“态”,包含了“心”字,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心理反应状况。而立体形态在空间中的变化,无论是形还是材料,只有在限定的空间中将所有语言达成默契,心理语言才会起到最佳效果。好的作品能通过形与态的统一达到某种心理暗示,让观者开门见山的其中的含义;而不如意的空间形态往往要么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要么简单、呆板缺乏创意。比如同样是面材,垂直的面给人带来刚直有力、蓬勃向上的心理感受;水平的面给人带来平实与宁静的心理感受;而倾斜的面又能给人带来速度和动感、热情与冲动的心理感受。这些特定的形态再加上同样心理特性的材料语言,以所需要的形态在空间中呈现,往往会给视觉上带来意想不到的形式美感。
立体构成是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立体空间中的综合体现,将形式规律立体化、物化。在实现形式美法则的同时,也要迎合达到设计基础课的意义,避免在构成中一味地照猫画虎,没有变化,产生单调和乏味感。这需要对以往的立体构成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对新材料的敢于尝试,还要对时下设计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知,找出适合的立体空间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