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求仕方式探讨

2016-07-09 09:08吴婷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交游

吴婷琳

摘 要: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社会给了文人们高充分的自信和崇高的政治热情,他们把“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入仕。高适求仕较为成功,通过封荫、交游、入幕,高适终于登上仕途。

关键词:求仕;封荫;交游;入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70-02

唐朝文人大多满怀豪情之心,以求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李白、王维、杜甫、岑参等等,都曾在求仕的道路上历尽坎坷,结果却未尽如人意。李白,被众臣排挤,无奈离开长安;杜甫,十年苦守长安,仍未能施展才华……在众多的文人中,最后能位居高位的,高适算其一。

唐代科举科目繁多,在高适生活的盛唐时代,由科举入仕最普遍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种方式。如果明经及第大多会被授予县尉、参军、主簿等基层官职,且明经以背诵为主,所以很多心高气傲的文人不愿走这条路。与明经相比,士人们更倾心于进士,但进士及第较为困难,而且士人进士及第之后,不会马上被授予官职,还要通过吏部组织的关试,合格之后才算正式登入仕途,步骤繁琐复杂。高适颇为自负,“耻预常科”,不屑于按部就班地取得官位,而是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方式求仕。

一、封荫

高适曾祖高祐,官居宕州别驾,从五品,祖父高侃是高宗时有名的武将,深得高宗器重,后官至左监门卫,正三品。父高从文,任韶州长史,正六品。

唐制规定,五品以上二品以下官员,其子孙中有一人可以由门荫入仕。高适的祖父高侃位居正三品,但这个名额被其伯父的儿子高琛捷足先登,“(琛)年十有六,以门子补弘文生,居三岁而参涇州军事。”封荫无望,高适只能另觅他路。

二、交游

自古以来,文人们彼此交游、唱酬往往被视为文坛佳话,唐朝时也很盛行。通观文人们的诗集,以“酬”、“赠”开头的诗歌不计其数。盛唐三大文豪李白、杜甫、高适就曾一同登高望远,杜甫在其《昔游》中写道:“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高适也在《同群公秋登琴台》中有所记录:“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在唐朝这个特殊的环境,文人们的酬唱、交游并非单纯的风雅之举,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盛唐时代,诗歌受到统治者极大的重视,一度作为开科取士的标准之一。诗歌能得到社会认同的话,就有入仕的可能。而要证明自己的诗歌价值,并不是非要通过科举考试,士人们之间的唱酬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式。在盛唐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棚”,士人们互造声势,成群结队,颇有点文学沙龙的意味。《封氏闻见记》卷三载:“玄宗时,士子殷盛,……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以此荧惑主司视听。”盛唐时代,上至君王显贵,下至妇孺百姓,无论是在朝廷还是乡野,诗歌均很受重视。士人唱酬、交游的诗篇,世人会用他们自身的评价标准,广泛流传他们推崇的诗歌。如果某些诗歌或诗人可以得到统治者的好评,那么在考试中及第的可能性会更大;或者得到权威人士的推荐,直接接受君王的策问,也不失为进入仕途的好办法。

高适二十岁进京,意气风发,被现实击醒、求仕失败后,“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但他并没有放弃求仕,客居梁宋三十年,以待时机。在此期间,他一边亲身耕地以糊口,一边四处奔走,到处交游。

在高适众多的酬唱交游诗中,提到的人物包括:韦济(时任使君)、李勉(时任少府)、李邕(时任太守)、畅璀(时任判官)、贺兰进明(时任大夫)、吕湮(时任判官)、李少康(时任太守)、张守珪(时任大夫)、路斋晖(时任太守)等等,另外还有多人以官职代称,姓名不可考;也有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如李白、王之涣、杜甫、储光羲等。

以时间先后顺序通读高适的诗歌,会发现一个现象:前期,交游的对象官职多为少府、判官、兵曹、参军之类;到了后期,交游对象逐渐上升到太守、大夫,究其原因,概因前期高适初来京城,并无多少社会关系,;而到后期,高适的名气不断提升,其社交也以网状的方式不断扩大,逐渐能跟高层官吏够得上关系。从内容上来看,高适的这些交游唱酬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好官良吏的赞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忻知损益。”(《巨鹿赠李少府》)赞颂了李少府虽官位卑微,却豪爽待客的个性;而在《酬李少府》中,颂扬了李少府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的高风亮节,以及其在诗学上的才能,“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在这些诗歌中,高适并非仅仅赞颂,更多的是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羡慕之情,表达自己对功名的向往:“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酬李少府》),“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同颜少府在旅宦秋中》),以诗求仕。

三、入幕

唐朝幕府里面需要各种人才,包括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旧唐书·职官志》节度使条下有记载:“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一人,掌书记一人。”在这些职位中,判官、掌书记多由当时的文人担任:判官的职位在行军司马之下、掌书记之上,《通典·职官一》中有云:“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而掌书记的任务是管理幕府的文字工作。这两个职位的存在就给文人的入幕提供了一些机会。另一方面,幕府主将也需要通过文士手中的笔来美化自己,以求加官进爵。边幕的表奏书檄会直接传到皇帝手中,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边帅的升迁命运。既然文士在边幕有其存在的意义,那么边幕主帅也会重视对文士的选择。

唐朝很多文人都有入幕经历,而入幕是也高适求仕的重要方式之一,他的一生共有三次入幕。

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记载,高适第一次出塞是在公元730年,他欲投笔从戎,但苦于无人援引:“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高适欲投在信安王李袆幕下,《信安王幕府诗》其诗云:“庙堂咨上策,幕府制中权……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诗中充满对信安王李袆的赞誉之情,而且求荐举的意图很明显,但此次求援引无果,高适信心满满来到边塞,却只能郁郁而归。

天宝九载,高适送兵入青夷,第二次出塞,想得到节度使安禄山幕的援引,《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序云:“今年适自封丘尉统吏卒于青衣夷,途经博陵,得太守贾公之政,相见如旧,他日之意存焉,司业张侯,周旋迨兹,仅三十载,一将畴昔是好,匪穷达之异乎!”但安禄山并无回应,高适仍以失败告终。

高适第三次出塞在天宝十一载,此次欲投哥舒翰幕下,刚开始并未见到哥舒翰,“浩荡去乡县,飘摇詹节旄,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主人未相识,客子心忉忉。”(《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后终于得见,《旧唐书》卷一百四中记载:“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高适得到哥舒翰赏识,从此开始了他的十年达官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随着哥舒翰东征西讨,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来哥舒翰兵败潼关,高适追玄宗至河西郡,指出潼关之所以兵败的缘由,并劝玄宗像西避难蜀中,等待战乱平息。玄宗认为高适言之有理,听从其建议避入蜀中,并迁高适为侍御史。在李璘叛乱中,高适为肃宗出谋划策,深得肃宗器重。本来仕途一帆风顺,但高适因为负气敢言,得罪了权贵,后被迁为蜀州刺史,又转为彭州刺史。

肃宗上元二年,梓州段子璋举兵造反,高适协助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讨伐段子璋。虽大获全胜,但崔光远的部将在东蜀大肆掠夺,肃宗大怒,令高适取代崔光远的节度使之位。高适卒于永泰元年正月,“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高适没有李白的狂放不羁,也没有像杜甫十年苦守长安,而是凭借自己的沉稳个性,加上敏锐的政治和军事目光,终于登入仕途,其才能得到君王的肯定,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官阶为正三品。

参考文献:

[1]高适(唐).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签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傅璇琮.唐朝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交游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李鱓的生平、宦迹与交游四题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论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