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1.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
黄瓜靶斑病发生严重,普通药剂很难有效,主要原因有三:
1.1靶斑病是真菌和细菌混合侵染引起的,单独预防真菌或细菌很难取得很好效果。
1.2靶斑病对一般真菌性药剂产生了很强抗药性。
1.3以链霉素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治疗药剂抗性严重,而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的铜制剂往往不能混用,且不安全。
2.病害识别
2.1病原菌识别
病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称瓜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圆筒形、线行或“Y”形,单生或串生。基部膨大,顶端钝圆,直立或弯曲,壁厚,有隔膜0~20个,浅黄褐色。
2.2症状特点
黄瓜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趋势,成为黄瓜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1 mm左右。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2.0 mm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有时受叶脉所限,为多角形,病斑外围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患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2.3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发病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30 ℃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黄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
2.4诊断要点
黄瓜靶斑病的典型症状与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区别是: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
3.防治要点
3.1药剂防治
可用OS-施特灵水剂(0.5%氨基寡糖素)400~600倍液,或s-诱抗素喷雾预防。发病后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 5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治粉高(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40%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治2~3次。对于发病严重的,加喷铜制剂,可用64%可杀得叁千1 500倍液,或30%硝基腐殖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轮换交替用药。在喷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喷药时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
3.2农业防治
发病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该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5 ℃,保持10 min,因此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即:将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 min后,转入55~60 ℃热水中浸种10~15 min,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 ℃,继续浸种3~4 h,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 ℃处催芽,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及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空气湿度,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栽培,于膜下沟里浇暗水,减少水分蒸发,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风排湿;增加光照,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萌发侵入的温湿度条件。
(作者单位:157212东宁市绥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