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卫明 王辉静 桂荣枝
[摘 要] 实践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水平,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按照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根据毕业生岗位定位和能力培养要求,围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了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从教学运行的反馈来看,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体系;内涵建设;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30-0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学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1]。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满足更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建设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一、建设依据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明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高职高专类学校时间教学比例要求不少于50%[2]。建设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培养一线企业所需的高职人才,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实训基地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满足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更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建设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开发和维护网站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具有较强的解决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网站系统安全运维的相关技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器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网站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针对中小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维护人员需要变化的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定位设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文化基础素质平台与专业基本技能平台上构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在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平台上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两个系统既自成系统,又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总体设计
(一)建设目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是实训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就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训项目建设,配置教学运行所需的设备设施,构建能力培养相关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机制。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按照“专业领先、就业导向、产教结合”的方针,实施“全过程汇集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岗位订单分流”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搭建契合区域产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学习实践平台。基于开源技术工程中心与红旗软件等企业等进行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二)建设思路
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明确企业所需,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校企深度合作表现在: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起,就需要深入调研企业需求,根据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多方征求企业的意见,一切为了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加强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交流,在注重提升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企业的角度,诊断专业教学的问题所在,指明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从功能上分析,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生产性,体现“教、学、做”一体,在系统、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职业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就业岗位,在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具体工作任务,注重职业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企业所需的零距离人才。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岗位定位,确定对应的专业能力,按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为核心,构建开放、有序、资源共享、综合型、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和开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现有实训项目进行设计和更新,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实践内容,不断优化实训项目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一)体系设计
专业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岗位群,设计出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服务器系统维护员”和“网站开发与网络推广人员”。根据能力培养要求,专业共建设8个实训室,其中,信息检索与网络推广、智能系统应用以及互联网终端维护3个实训室用于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前端技能,虚拟化技术、Linux企业级应用、集群技术、开源技术以及中小企业转平台共5个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后端技能。
(二)实训项目开发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本专业注重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开发高质量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采用“分层、递进”方式,逐步构建“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专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课程体系,采取层级依次递进的方式,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建设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四、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计算机应用技术以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职业化、多功能为原则,与企业携手共建,实现与企业实训资源的共享。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选择性地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中,注重门当户对,也就是企业的层次和业务发展,与学生的能力要求相适应,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定位相一致,切实注重实际专业技能的锻炼。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总体一般,但可塑性强,在中小企业中如能得到真实项目的实际锻炼,在短时间内可以极大地提高专业能力。
(二)体系保障
为了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从制度上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运行。明确学校、学院和专业各自的地位和责任,学校负责整体规划和机制创新,引领更多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建设,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学院领导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管理督导,对教学的实际运行和效果负责,形成整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具体效果进行统一考核,在优胜劣汰和不断总结中发展和提高实训教学水平;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实训体系的构建和具体的实施,筛选与专业发展相契合的中小企业,建设对应的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不断总结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全面的教学设计,将职业能力培养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以实训项目为载体,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建立符合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伯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5(10).
[2]黄萍.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
[3]唐淳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