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露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为此,各高校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培养全面型和技术型人才,增加就业机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很大问题。主要从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以及生涯发展理念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生涯发展理念;大学生就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23-01
生涯发展理念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有效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各高校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生涯发展理念已经与高校的教育方法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现在,各高校在学生临毕业前,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展开并未让学生真正受益,受诸多因素影响,收效甚微。
(一)忽视就业指导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除了个别高校以外,大多数高校并未准确理解就业指导教学的含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学生临毕业前,会把几个班级融合在一起,把就业指导变成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学生会在心里形成这节课枯燥乏味、不重要的想法,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制订规划。同时,教师只根据往届学生的就业经验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二)教学内容过于笼统
现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上,会根据以往学生的就业经验与当下推行的就业政策选择授课内容,同时还会讲解面试时的着装和礼仪以及一些技巧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但较为笼统,并未针对职场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每所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由很多内容组合在一起,缺少教材,经常由教师制定每节课讲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忽略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生涯发展理念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生涯发展理念要求各高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变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个性化教学,从不同方面着手,比如生涯规划、学业、择业、创业等,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是生涯规划指导,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个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制定职业规划,增加实践的机会。其次为学业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必须明确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接着是择业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或学习情况,分析就业心理,给出不同的职业,让学生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在众多职业中发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最后要讲的是创业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职场,而是自己创业,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在课上给出创业的知识体系,并给出一个模拟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实践,这可以让学生对创业有准确的认识与分析。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让就业指导教学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向个性化发展。
(二)改变授课方式
生涯发展理念要求各高校的授课教师改变授课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教师在课上也会用多媒体播放PPT,完成授课,但多为静态的图片,学生从静态的图片中很难学到实用的技能。因此,教师可以把相关技巧用视频的方式播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由教师扮演面试官,学生为面试者,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堂模拟,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有效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只需语言进行引导即可。生涯发展理念除了要求学生向个性化发展,还要求实现社会化。大学生想要实现社会化,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另外,教师除了在校内课堂授课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教学的倾向性,与银行、企业、工业建立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参加实地训练,增加实践经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外实训的表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为学生提供前期指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当下,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均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生涯发展理念的引进可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企业、工业建立合作机制,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蓉,粟臻,刘智聪.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8):86-87.
[2]戴树根,彭立春.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169-172.
[3]唐永红,刘静.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