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元江民族地区习惯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造成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是一项难点,使众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倍感艰辛。我根据自己多年在元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对该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元江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因素
(一)社区因素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玉溪市,是云南省内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县域,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白族、拉祜族、汉族等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自治县,其中有87个村民小组是人口较少民族。元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的家都在偏远的农村,无法从环境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造成贫困地区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见识少,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障碍。
(二)学生因素
元江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常借助自己的民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知识面狭窄。在语言方面,元江少数民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语文很吃力。
(三)教师因素
元江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普遍不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并不符合语文教师的要求,如上课普通话不标准、知识积累欠缺等。还有,元江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对每篇课文的教学基本按一个模式演绎,预习—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业,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
二、元江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提高元江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元江少数民族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点:一是解读教材的功夫;二是课堂教学的功夫。元江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表面看上去责任性似乎很强,其实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所以,提高元江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元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视野不够宽阔,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帮助语文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学生通过多媒体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品出意境,才能感情共鸣。再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時,我找到配乐朗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了,有些女生甚至流泪了。这样,语文能力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也会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多加鼓励,注重感情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元江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等原因影响,心理更容易偏激,对学习成功明显缺乏信心。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多赞扬,少指责,循循善诱。课内外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跟他们学说哈尼语、彝语、傣语,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偶尔说上一句向学生学来的哈尼语、彝语、傣语,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会轻松而愉快。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赞扬就像温暖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四)将元江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以及文化特色展现在教学形式上
元江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使用本族的语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与民族特色的教学相互结合,致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处理。教师要深入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中去,寻找那些常用的语言文化与教材进行对比,将这些民族语言插入到教材中去,这样就能够在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和提升汉语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比如,初中语文中,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很多,而少数民族学生最怕背书,这时,老师可先让学生先把古诗词对译为他们的民族语言来背,然后再用普通话来背,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元江少数民族地区教好语文这门课的确需要语文教师付出心血,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才能更好的投身到元江少数民族语文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素养尽一份力。
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