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回顾

2016-07-09 22:03胡小玲郭志敏王敏郑颖莉
丝路视野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农村

胡小玲 郭志敏 王敏 郑颖莉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面对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也开展了广泛和深入地研究。本文旨在简要回顾学者们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思想,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未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农村;新农村;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是所有国家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文明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相适应,制约着农村可持续发展。由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为此回顾学者们对农村生态文明研究的思想,有助于在新时期的理论研究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农村生态文明研究

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西方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开始对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破坏遍布全球。在美国由于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制品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和土壤污染,引起学者高度关注,开展了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P.Carson)1962年撰写《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对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人们因经济增长行为而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WilliamAlbreche)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他认为只要改变土壤中的腐殖质,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就能生产出比较健康的作物。1981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农业领域“可持续”概念,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没有好好地管理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地球,而且还从儿孙那里借支和透支地球”。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颁布了《国家环境教育法案》《防治农业公害法》,对农村环境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

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国家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污染问题,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英国早在1975年就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问题,建立了很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场,并出版了一些专门的学术期刊和文集。1981年,英国农学家凯利·瓦庭顿(M·Kiley—Worthington)倡导发展“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生态农业。伴随着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发展必须走以生态为基础、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发展模式认识的产生,带动了生态村的出现。1991年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RobertGilman)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最早提出生态村(Eco-village)的概念。同年丹麦成立了第一个生态村组织,并将生态村定义为:“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4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壤、水、火和空气的保护,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后,生态村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农村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三次大的新村运动,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化。日本学者认为,在新村建设中应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有机农业,发挥科技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和学者基于国情和农情,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韩国学者认为应把环境整治作为新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教育。

二、国内农村生态文明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面对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82年在银川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发展我国农业必须保护各种农业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1983年曲格平教授在全国县(区)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时指出,“必须十分珍惜土地资源,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为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造福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1984年时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的石山同志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二届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指出,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对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已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潜在的农村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刘思华教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与生态平衡同步发展》一文中指出,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计划管理,把生态环境管理纳入经济管理轨道。1987年叶谦吉教授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了我国生态农业转移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目标,深入研究了农业由生态上的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步骤以及生态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还曾指出,生态环境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的源泉,也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造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对生态农业系统实施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业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很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农村生态文明主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等层面进行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专家金鉴明在《全球变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而且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整个的战略部署。”生态经济学专家刘思华在《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初探》一文中指出,“发展立体农业,走生态农业之路,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这是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90年代,各民族地区农村必须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并逐步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专业户,建设生态农业村,进行生态乡和生态县的规划和建设,使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农业有一个较快发展。”邱耕田教授在《生态生产: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生态生产的社会化,而忽视了社会生产的生态化要求,结果造成社会生产与生态生产之间尖锐的矛盾”,提出“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生产和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要使生态生产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一时期,学界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但大多数还只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可操作性。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时,学者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并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2006年廖福霖教授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指出农村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可以有效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2007年温铁军教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一文中对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及本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农村建设应突出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并倡导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2009年杜受祜教授在《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并对农村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工程建设与环境补偿机制问题、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进行了研究。2009年徐玉明在《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才能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杨斯玲,刘应宗,潘珍妮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农业生态文明应在农业生产中体现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精神,注重对资源、能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推进绿色生产,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要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学界从宏观角度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尚缺乏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美丽中国凸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013年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探讨了生态农业与当前我国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关系。认为生态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不仅要吸取传统农业精华,更要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以农产品安全生产为抓手,以高效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景观多样化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实现绿色与低碳发展。2013年黄克亮,罗丽云在《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2014年王卫星在《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一文中进一步强调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2014年刘燕屏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文中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贯穿于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学者们对美丽乡村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在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作用的认识。但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尚不能对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较少,虽然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理论上较为空泛,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随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现状,将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特别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将不断扩展和深入,立足实际,多学科交叉,以探求规律性为目的,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将成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在全国县(区)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J].环境管理,1983(05):12~19.

[2] 石山.我国农村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03):23~25.

[3] 刘思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与生态平衡同步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8~12.

[4] 叶谦吉,罗必良.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01):1~7.

[5] 金鉴明.全球变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J].环境保护,1990(02):8~9.

[6] 刘思华.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11~18.

[7] 邱耕田.生态生产: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J].环境导报,1995(01):1~3.

[8]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9.

[9]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 2007(01):25~27.

[10] 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2):29~34.

[11] 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02):287~290.

[12] 杨斯玲,刘应宗等.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25~29.

[13]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01):5~8.

[14] 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03):5~12.

[15]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5.

[16] 刘燕屏.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5):142~144.

[17] 赵博勇,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新农村生态文明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