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蒋刘妹 张亮
[摘 要] 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教育活动目前已经逐渐常态化,国学经典的巨大文化张力和价值导向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越来越被重视和推崇。职业院校国学经典课程开设因其诸多原因而步履维艰,但其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职业院校国学经典课程开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其课程设置可以采用模块化和专项专题的形式,各位讲授者需要潜心选择经典内容,梳理成章;同时,因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地域性的倾向,所以要尽量把当地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国学教育课堂中;根据当下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的资源,充实国学课堂,国学经典学习成果的检验也要多样化。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60-02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在弘扬民族文化、坚守民族精神、捍卫民族尊严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共识;作为每个个体在修身立德、处世哲学、为人之道等方面受国学经典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旨归。但是,职业院校语文课时量普遍偏少,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教学更多情况下无人问津也是显著的事实。职业院校注重实践操作,倡导“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平衡方面往往偏向于前者,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能力和知识储备相对欠缺,以至于古老文化的精髓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困难如此,我们更要清晰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如果能够很好地接受国学经典的教育,那么,在他们走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其在国学教育中接受的关于诚信、慎独、明辨是非、戒骄戒躁及拼搏进取等处世哲学就必然会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和思想渗透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一、国学经典课程进入职业院校的校园需考虑的因素
笔者作为职业院校一线语文教师,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同行的意见,认为国学经典课程进入职业院校的校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两年的在校课时安排,如何保证学生在专业课程繁忙的学习中,还能投入一定的精力和兴趣去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这都要求在课程安排及课程形式设置方面,需要所有国学经典参与者的智慧和努力。
2.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成绩不理想,重技能操作轻文化课程的现象,而且职业院校大部分专业设置都是偏向理工科,以国学经典教育为目的的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厚实的土壤根基去培植,因此国学经典若在职业院校推广和普及存在诸多瓶颈,在国学经典课程开设中如何选择经典资源,以及以什么形式内容开展教育,值得思考。
3.职业院校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要兼顾专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开发与此相关的校本教材,那么以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旨归的国学经典教育,同样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群体,不同专业学生素养要求时,也要考虑内容不尽相同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
4.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情况下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在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留在就学地工作,因此如何把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融入国学经典课程设置中,需要认真对待。
5.职业院校学生考评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突出实验实训轻视人文素养,考评方式单一陈旧,人文素养考评唯分数论的情形依然是主流。国学经典进课堂的评判形式如何多元化,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吸取智慧的精华,需要课程组织形式有针对性的改变。
对此,职业院校国学经典进课堂的组织和实施需要兼顾学生个人、专业匹配、地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专业的现实要求、弘扬地方文化方面着手,以国学这个博大精深的资源作为切入点,同时要细加分化,通过融入现代化的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力求把国学经典课程开成一门弘扬民族文化凝聚力,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同时把这种文化的向心力更好地融入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二、国学经典课程设置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一)国学课程设置可以采用模块、专项专题的形式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而且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再加上国学的博大宽泛、睿智深邃,对学生的理解和稔熟的学习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时候如果以体系化、完整的课程章节式的理念去组织教学,那么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比如说在课堂中以相当多的课时去按部就班地讲授《论语》《道德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学生显然没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此时国学经典的课程设置可以采用模块、专项的形式。模块就是把国学经典中涉及的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思想光芒,诸如诚实守信、修身养性、孝悌友爱、尊师重教、处世交友等版块,从浩瀚无穷的圣哲先贤的言论著述中去精挑细选、结集成章。专项专题的形式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诸如“经典中的爱情”“论语的智慧”“弟子规的‘规矩”等;如此一来,学生就把国学精髓内涵串联成珠,内蕴于心,而且也不会感到课程的负担沉重和难以吸收。
(二)国学经典课程设置要融入地方文化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兼顾和顺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地域性的特点,使众多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就学地工作,这就要求以语文教学为主要手段的人文素养教育,要更多熔铸地方文化特色,国学经典教育更要义不容辞承担起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弘扬当地文化精髓的重任。例如笔者所在地安徽亳州,是一个以“老庄哲学”“曹魏文学”以及“养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亳文化”生态圈,那么在国学经典的资料汇编中,编著者要着重考虑融入这些文化内涵,以期望增加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归属。
(三)国学经典的推广要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当下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充实也逐渐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以国学经典为题材的多媒体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传播与运用。所以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汇各类名家的讲座视频以及通俗和趣味兼容的卡通、电影形式的改编的资源,观看各类关于国学经典知识比赛的视频等。另外在国学经典的推广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传播途径,比如学校每周开设的国学经典通识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共有的音响视频资源,统一时间,例如每周五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一个小时,由专业语文教师在广播室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讲解国学背后蕴藏的内涵,带领大家一起朗诵,那么在全校上空荡漾的将是古色古香的国之音韵。当然这需要全校的统一组织,软硬件办学条件要达到可操作的范围。
(四)国学经典成果的检验方式要多样化
国学经典的成果检验,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把国学经典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在学生语文成绩测评当中,既有硬性的国学经典的背诵考评,也有关涉国学的故事演讲、国学话剧展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检验样式,每一项都有每项的分值分配,鼓励大家踊跃参与,杜绝“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测评方式;二是在学校及全社会要大力倡导书香校园。学生会、共青团组织要定期举办诸如成语听写大赛、诗歌朗诵比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等方式,比赛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表演方式,比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可以融入舞台展演方式,通过小品、话剧或舞蹈编排形式融汇其中,融趣味性、知识性和生活化于一身,让古老文化烛照现实的光彩;同时学生参与竞赛或获奖可以有相应的学分衡量,也可以以具体的分值融入语文成绩的最终考评之中。
(五)整合教师资源,分工协作,完善国学经典资源库。
国学经典资源卷帙浩繁,虽然富有丰赡,但是若要在其中实行专题式、模块化的分类,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文专业的教师,要分工协作,每个教师针对一个专题,一个模块进行资源梳理,精心备课,严谨施教。例如,经典资源之诚实守信篇章就包含《中庸》里面的“至诚无息”“诚者自成也,而道者自道也”,《论语》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以及《左传》里有言“人所以立,信、知、勇也”,《春秋》“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等,不一而论。此外如修身养性、尊师重教、孝悌友爱、处世交友等模块也需要各位讲授者潜心选择,梳理成章。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中国梦的追求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愿景。国家现在大力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国学经典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内蕴着几千年沉淀的优秀道德文化资源,并且作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人心的凝聚、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方面凸显力量。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下社会思潮泛滥,人心浮躁,道德滑坡,人文素养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在当代部分国人特别是部分学生中间蔚然成风,因此国学经典教育在学生时代的普及和推广更加势在必行。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繁忙的技能操作、实验实训之余,如果能够充分吸收国学教育中诸如勤勉持力、厚德载物、诚信友善、乐善好施等思想的养分,那么他们在未来搏击生活、挑战困难的同时,就多了一份从容、淡定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万平.国学经典进高校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5).
[2]杨坤道.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徐漪平.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7).
[4]温轶群.经典诵读:夯实师生的人文素养[J].广西教育,2008(7).
[5]刘宏伟.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
[6]杨艳.国学经典朗诵的德育功能探索[J].语文建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