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2016-07-09 09:33朱九龙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高教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教学模式

朱九龙(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朱九龙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大学生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教学路径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人本管理,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校;就业形势;教学模式

引言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越来越受到许多高校的认可和重视,并非常重视大学生人文、心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但是,许多大学生却对此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知道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将来适合做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很多大学生依然停留在高中的传统的学习思想:“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诸如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意识不足,进而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的局面。同时,对于高校的“重书本,轻实践”的传统理念也需要发生改变;当前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转变培养人才的观念与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也要创新教育体系,增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优秀群体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具活力的群体,社会主义的建设有赖于这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国家和民族振兴有赖于他们。自教育振兴计划纲要出台以来,大学招生的速度也随之加快,相比于过去,如今扩大了将近5倍之多,大学生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生数量也衍生出一些结构性问题,与大学生有关的就业问题也愈加突出(详见表1)。

表1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如表1所示,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非常庞大,在2015年达到了最大数量,目前我国和地方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市场需求乏力的情况下,国内新增就业岗位不多,还有一些没有就业的潜在人口存在,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一个大学生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花费较高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成本,还有部分大学生靠借钱读书,若这样的众所期盼的高校还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是悲哀的、这样的培养模式是失败的。因此,高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对于社会的产出效益最主要是看大学生就业贡献。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与进步,同时各种类型的高校也在与日俱增。高校不但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而且在类型上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办学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也关乎于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毕业生能否就业以及就业的好坏对于稳定状况是很重要的。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对于自身情况认知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教育改革进程迟缓,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近些年,有许多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些学校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不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脱钩,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特长;教学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教育方法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协调。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虽然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一些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就算有足够的岗位,也就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模式。

2.单位在招聘和用人方面的矛盾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拥有选择权,由于用人单位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人才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会灵活地选择他们实际需要的人才。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许多新老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梯队已基本形成,进而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更为慎重,要求也更高。他们在招聘毕业生时,不再仅仅看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人际交往以及沟通能力、还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会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毕业院校,专业和学历层次。

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领导的短期谨慎行为。因为新进一个大学生的经济效益要经过几年才能发挥出来,这期间往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成本,新人越多,则意味着企业花费的人力成本越高。并且人才的培养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为了规避用人风险,这就导致了企业领导在用人策略上的短期谨慎行为。

二是在当前大多数大中型企业,他们对大学生的要求规格较高,会有很多岗位无人从事,进而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资源浪费。

3.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教育教学发展新路径,但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思想,这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1)不能更好重视素质教育,教学生还是很传统的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播而不是能力,导致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2)学生对于创新精神以及科研的了解有所欠缺,从而导致他们的兴趣不足;(3)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设置落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性。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目前,虽然大多高校都很重视知识的传播,但是学生学习却很被动,严重缺之学习上的积极性,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知识的质疑的培养。加之一些教师陈旧的知识,不一定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其结果是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成本。

5.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很多大学生都是盲目从业,而这种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许多大学生跟不知道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导致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6.大学生就业规划能力有限

虽然一些大学生认识到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并且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规划,但是仍然存在规划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是不清楚自身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盲目选择就业;三是不注重职规划的反馈。根据大多数的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发展空间、工资报酬、工作环境优劣、公司规模大小、专业对口与否、单位性质等。从这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要,而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对于期望的职位要求很高,不能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就会使得大多数人集中于一小部分的职位,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员的扎堆,而一些工作环境稍差的地方和行业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7.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足

尽管近些年来一些高校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开始做出有益的探索,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的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不够重视,层次较浅,敷衍应对。有部分学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健全。在校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对本专业的未来前景以及社会需求不够了解。

其次,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开设时间较晚,仅在学生毕业当年才开展。并且该课程的主将人大多数是学校的任职老师或辅导员,这就使课程缺乏专业性,对于大学生了解职业规划没有什么帮助,同时这样的课程的内容很少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讲授如何做好个人就业规划,不具有针对性。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高校办学思想应当转变,教学过程中应融入解决学生就业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教学的社会功能。它要求高校教育要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新型人才。因此,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办学思想在当今高校有其可行性。

从教育的历程来看,教育的外因影响高校教育的发展。潘懋元教授对外部关系影响教育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在他看来,首先,社会因素制约教育的发展;其次,教育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而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从这容易得知,教育与社会存在明确的关系。另外,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教育功能、社会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具体的规定。

教育服务于小康社会的建设,首先要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生产能力再创造,挖掘潜在生产力,把一般生产力培养成高的特殊生产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还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培养人才以维护、调整、完善经济制度。此外,教育在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中存在重要作用。可见,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教育的作用,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在于教育。

现代高校的办学思路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高校可在办学体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校要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高校要从自身做起,探索并创新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同时提高高校和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对本校的大学生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把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并增加一些实践教育课程,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制度化、体制化。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渴望有就业辅导课程,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择业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需求。

(三)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各高校要深入学习和落实国务院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各高校要以该纲要为蓝本并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使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高校的功能在于教育,然而教育素质有高低,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亦有高低,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培养三观正确、道德高尚、技能高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于把纲要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该纲要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纲领文件,也是致力于解决我国当前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的重要性纲领文件。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要以此规划为基本立足点,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践训练、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基本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有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三、结束语

人才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可以不夸张的说,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而素质的培养对人才至关重要。各高校领导以及教育学者、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增强时代紧迫感,为教育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通过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构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呼唤,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同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素质也是在新形势下衡量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

参考文献

[1]杜文军.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践能力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2014.

[2]殷建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体系构建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3).

[3]刘海峰,张瑛洁.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

[4]高宏,汤华成.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5]方丰.大学生就业形势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6]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M].香港: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7]辛绍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8]隋海瑞.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J].课程与教学,2015.

Abstract:Colleg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turned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of col原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inally,the pa原per advances tha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ployment status;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144-03

作者简介:朱九龙(1976-),男,江西临川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