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根据教学实例,提出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策略的整体认知与建构,从三个角度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建构;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77-0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传统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前者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后者重在解答问题。苏教版特意安排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容,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如何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提升策略应用能力,领悟问题解决策略的本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立足思维造势,渗透策略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非常喜欢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顾做游戏,却忽略了游戏的重要特性,课堂上学生玩得多,学得却极少,思维没有得到激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立足思维造势,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数学游戏,将游戏的核心指向数学思维,不但注重情趣激发,而且注重内隐渗透,实现情育与智育的多元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问题解决策略:画图》时,笔者准备了两张纸,将苹果、香蕉和橘子、梨子的数量关系列在上面,并让两个组的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能根据纸上的信息,很快说出哪种水果的数量最多。两组相较B组的学生速度远远高于A组。为了声援A组,笔者特意给A组多派了人手,但是仍然比不过B组的学生。原因何在呢?大家非常好奇,想要揭开谜底,笔者让学生观察两组学生拿的纸片,学生这才明白了,原来A组的学生拿到的纸片,是通过文字表述记录数量关系,而B组的学生拿到的纸片,则是通过直观形象的线段图记录数量关系。由此,学生明白了,在复杂的数学习题中,要很快把握数量关系,就要通过直观形象的线段图来展示。这样能够很快把握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基于游戏模式,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造势,积极渗透解题策略,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变复杂为简单的策略意识,为下一步深入理解题意奠定基础,从而让数学思维得到积极发展,问题解决策略得到有效渗透,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二、立足思维生成,促进策略生长
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静态呈现,而忽略了动态的思维显化。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信息传递,立足思维的动态生成,借助动态表达和空书的方式,通过想象构建直观形象的图示,在问题解决策略上实现动态的策略生长,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问题解决策略:画图》这一内容是2015年春季新修订教材,前位知识是基于三年级上册的“从条件想起”和三年级下册的“从问题想起”,还有四年级上册的“列表整理”,但是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表述方面,存在着过程缺失,学生的体验非常欠缺。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空书动态表述过程。我先出示例题:明明和璐璐共有零钱72元,璐璐比明明多12元,两个人一共存了多少零花钱?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么才能将明明和璐璐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述得清清楚楚?学生认为,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也最直观明白。此时笔者让学生指着黑板空书,指挥笔者画。学生认为,和谁比就先画出谁,先画明明,然后画璐璐,笔者故意画得很不完整,让学生在上面进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和小组交流,面向大屏幕进行动态演示,将线段图进行预设的减多和加少:明明减去12元,转化为两个人一样多,这样就求出平均数得到璐璐的钱数;璐璐加上12元,转化成两个人一样大,求出平均数得到明明的钱数。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立足思维生成,带领学生在动态的空书呈现中,通过自我比对和纠正,预设减少或者增加,有效简化了数量关系,让数学探索变得好玩有趣,不但让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而且实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动态生长。
三、立足思维应用,培养策略建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总能主动运用所学找到问题解决策略,但一旦没有了提示和教材的分步骤指导,就立刻变得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适用策略的问题特征把握不足,缺乏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引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特征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形成策略应用意识。
教师立足思维应用,带领学生经历观察和比对,提示学生不断完善与内化,让问题解决策略获得有效建构,从而实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建构策略意识,唯有如此,才是从“解决问题”顺利转化为新课标提倡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9).
[2]刘海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探[J].学周刊,2016,(9).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