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个性

2016-07-08 08:31郑晓云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好奇心自信心开放性

郑晓云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如何根据教学学科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新个性;开放性;好奇心;挑战性;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54-02

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责,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一、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其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合作情境,要求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以此培养学生开创性的个性。

1. 突破重难点时动手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学重难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将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1+1﹥2的效果;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先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入,小组合作描画篮球场的边线,再试着量一个人的腰围,可初步了解周长的意义;再从量封闭图形的边长来算出图形的周长进而到合作量树叶等由曲线组成的封闭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以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理解了求一般多边形的周长问题后,再研究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特点,通过量一个房间地面的周长,集体讨论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周长,从中筛选出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合作学习,并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2. 发散思维时交流合作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教学中创设合作交流情境,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合作学习时,很容易出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彩场面,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又由发散到集中。当然,还要处理好与集中思维的关系,因为集中思维更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将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思维、创造个性的培养。

二、创设激疑情境,培养其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疑过程就是创造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激疑——生疑——析疑——解疑入手,努力创设激疑情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接受转变,培养其创造个性。

1. 求胜激疑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为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展开竞赛看谁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学生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不如教师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就产生了求胜、好奇心理,这时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

2. 悬念激疑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置于课头,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产生非知不可的欲望。如数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先板书“8、80、800”然后提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并用“等号”相连?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有趣,800总比80和8大,怎能用“等号”相连?当学生得出8元=80角=800分,8米=80分米=800厘米……时,教师再提一问:谁能用同一计量单位表示出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元=8.0元=8.00元。最后教师再提问8、8.0、8.00,这样的数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然后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激疑情境,形成悬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若悬念设于课尾,则应具有“欲知后半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又充满好奇,激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其挑战性

学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精思善问,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使思维更具挑战性。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公式、法则常以固定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书本这样写的”和“老师讲过的”心理。若能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如有低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法则“从低位加起”生疑,“从高位加起来行吗?”教师应充分肯定其质疑精神,再引导其从实例分析,得出:其实从速算的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从低位加起更加简便,而且从低位加起比从高位加起在进位的处理上来得容易一些。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固有模式,其创新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要培养学生对已了解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其挑战欲望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先启发学生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学生很快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且理解梯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导出公式:s=(a+b)h÷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随即有学生用一个梯形就拼出已学过的图形,即沿梯形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表扬,学生兴致更高,又探究出沿一条腰所对的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等,几种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使课堂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四、创设成功体验情境,培养其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的。如何创设成功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心呢?

1. 指导学生明确自信心的含义,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步建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

2. 教师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我们知道,自尊心的增强=自尊需要×社会期望值。从中可看出,如果社会期望值趋于一定范围时,那么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就取决于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3. 多给学生创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信心。其也可以表示为:自信心的增强=成功体验/失败体验。从中看出,自信心的增强与成功体验成正比,与失败的体验成反比。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向才能得以弘扬。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好奇心自信心开放性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浅谈如何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