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丽
【摘 要】本文提出作为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案例培训最有实效、最受欢迎,并就所从事的案例培训工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典型案例”先在骨干教师中产生;“案例培训”主要在学科组推广;“案例培训”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校本培训;案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41-02
自2012年起,我们开始探索校本培训新的模式。经过探索,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红旗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发现用案例培训教师最有实效、最受欢迎,于是全面启动案例培训工作。两年来,我们的案例培训工作经历了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一、“典型案例”先在骨干教师中产生
什么是案例,如何启动案例培训?开始时我们比较茫然。于是,就如何撰写案例对老师们进行了初步培训,并及时把湖北省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瑛俐老师的报告——《如何撰写教育案例》,打印后发给大家,要求老师们各自撰写案例,结果发现大家写的案例都很简单、肤浅,要么没有按照报告中所讲的基本要素进行撰写;要么所描述的案例事件中没有蕴涵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要么反思流于形式,深度不够。究其原因,是老师们认识不到位,觉得案例太复杂、太麻烦,认为一线老师没有必要做这么复杂的案例。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坚持认为在案例培训的初始阶段必须经过模式化(模式化是指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过程,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培训的实效。
首先我们采取骨干教师引路的策略,以打开案例培训的新局面。于是请王爱鲜、陈丽婷等5名学科骨干教师先期撰写规范的案例。一周后,将骨干教师的案例收起来认真地进行了分析,选定优秀语文教师李红艳撰写的案例《关于创造性阅读的思考》作为教材,对老师们进行再次培训。
在这次校本培训活动中,李老师展示了自己开发的案例,并根据老师们的提问进行了答疑解惑,大家围绕李老师的案例进行了较充分的讨论,这一活动使大家逐渐明白: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有鲜明的案例主题、清晰的案例背景、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一个好的案例,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并且应包括对事件的叙述和点评。
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要提供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要有对这一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以便为新的策略提供参照点。
二、“案例培训”主要在学科组推广
案例培训其目的是要老师们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发现典型事件,并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老师们学会了撰写案例,但大部分还没有把它和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没有把它当作改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如何提高案例培训的“实效”呢?
我们在集思广益后,决定开展一次学科组“多元合作案例培训”。所谓“多元”,是指“参与人员”的多元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专家、领导、学科骨干教师等,研究的方法包括设计教学、课堂观察、现象分析与讨论等。学科组“多元合作案例培训”是指整合多方力量,在某一学科中围绕一个主题,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目的是想引领教师亲历这一活动,教会老师们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写案例以及如何进行案例培训。
1. 主题确定
只有植根于课堂教学,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才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我们面向全校教师征集平时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给每位教师留了三天的作业,要求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温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冷静地审视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了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或提不出问题,我们把全校教师分为12个教研组。一周后,各组收到了一份问题征集表,并接受了提出2~3个与本学科有关的问题的任务。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组长们都按期交上了答卷。我们马上进行了归类和整理,20多个问题覆盖各学科的不同层面。从哪个学科、哪个问题入手呢?
通过冷静地分析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决定在语文学科率先开展。什么问题才是指向我校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问题呢?我们请来了我市颇具影响的语文教研员何绍春老师,请他一起走进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找出一些共性问题。
2. 理论学习
个性化阅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有效策略?目前国内语文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又如何在课堂上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让课程标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呢?老师们急于了解许多相关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学校及时编印发放了有关个性化阅读的学习资料,并推荐了相关理论著作和网站。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学习,在走廊、教室、办公室,有时甚至在餐桌上,见缝插针地阅读、讨论。通过多次学习讨论,弄清了目前个性化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3. 教学设计
《丑小鸭》是一篇传统的低年级阅读教材。我校语文教师绝大多数亲自执教过此课,去年还有两位教师的说课和教学设计在省里得过一等奖,老师们对课文的内涵和教学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案例培训,似乎更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执教时,老师们也带着各自的理解进入课堂进行仔细的观察,录像机、录音笔、听课本,传统的、现代的手段都用上了,市教科所副所长、语文特级教师左昌伦也应邀参加了观课,并组织了同伴互助,大家坦诚地交流、争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基础上,我们与授课老师一起讨论教学设计,公开征集对新设计的改进建议,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
4. 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是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遇到的一个难题。操作起来大家都感到力不从心。老师们听课记录虽然做得详细些了,但仍然是一些教学流程。左所长和我们一起根据本课特点,制定了简便易操作的观察方案,并进行了课堂观察分工。于是大家带着观察表,再次进入课堂进行了观察。
这次大家的观察更加细致,更加专业,每个人的听觉、视觉全部进入工作状态,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课后,老师们把记录进行了整理,并从自己观察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
5. 研讨反思
案例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引导教师在“经验加反思”中进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组织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就自己的观察角度写下了反思,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交流。针对《丑小鸭》课堂教学和老师的反思,校内学科专家及时进行了点评,并写出了点评文稿《多元感悟 享受阅读》,有效提升了老师们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
三、“案例培训”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展示自己最靓丽的”,是我校教研组案例培训的真实写照。围绕一个主题开发案例,每位教师既有机会做案例的主角,又有机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大家通过案例分析、反思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真诚地指出别人的成与败,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分享经验,理清思路,改进教学。教研组成员交流互动、分享智慧,给每个人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老师们在教研组的“协同攻关案例培训”活动中,频频产生灵感,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涌现。组内的交流对话,随时都与课堂、学生、课程、效果有关,老师们更加关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同时案例开发变成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教研组变成了成就教师人生和练就行动智慧的精神家园。
两年的案例培训,老师们尝到了甜头,他们自觉把案例研究的目光聚焦在教育教学细节上,案例的撰写也日趋灵活自由,行文也更加洒脱。
比如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朱春芳在听了同事执教的校本课程《水果》后,写下了案例《老师,你“否定”了什么》。这篇案例一发到校园网上,立刻引起了全校老师的热烈讨论。第一次执教的孙老师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了讨论,她不仅感谢老师们为她的课“捉虫”,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重新改进了教学设计,邀请所有参与讨论的老师看课。改进后的课堂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在两年的案例培训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持续不断的观察、反思、写作,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变:
——案例培训让教师善于观察了。他们真正学会了怎样去听课,学会了以前只有专家才会用的课堂观察方法,学会了用心留意每一天直接面对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细节。
——案例培训让教师善于思考了。他们在大量的专业阅读中拓展了教育教学视野,提高了专业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在自我批判中思考。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思想,改变着那些曾经津津乐道的“成功经验”。其中一些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
——案例培训让教师养成了深度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断向日常化、生活化和生命化发展。这种与教学生涯相伴的习惯悄然地引导老师们摒弃心浮气躁,甘于寂寞,走进探索教育智慧的思想家园,更享受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
(编辑:赵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