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分析
——广州与武汉的比较

2016-07-08 01:24杨艳琳
城市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影响分析

◎ 杨艳琳 丁 畅



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分析
——广州与武汉的比较

◎ 杨艳琳 丁 畅

摘 要:城市主导产业的变迁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人口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人口数量的增减、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以及人口质量的优劣都将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更迭。本文选取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州市商贸等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口结构的优化,武汉市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人口质量提升的结果;并针对两地人口增长现状,分别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以利于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协调城市人口增长与主导产业变化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因素 主导产业 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7.9∶47.6∶24.5调整到2014年的9.2∶42.7∶48.1,2015年为9.0∶40.5∶50.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农业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迅速上升,三大产业比例日趋合理。同时,我国各大主要城市的主导产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逐步发展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平分秋色。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主导产业的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城市人口增长因素对主导产业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各大城市人口总数都呈增长态势,而流动人口的涌入又增加了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时,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增加使得城市人口中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越来越多。人口因素不同方面的变化,都对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或阻碍或促进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起与衰落。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1988)提出并加以系统分析,他认为某个产业部门在某段时间内成为区域主导产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该产业在某段时间内增长势头迅猛且达到显著规模;其次,该产业能通过旁侧效应和前后向联系效应渗透到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引导着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与区域资源禀赋关系密切。而劳动者作为生产活动的载体,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口数量的多寡与质量的优劣将对当地的经济产生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主导产业的兴衰与区域人口因素息息相关。Bloom (1998)对30个发展中国家在1965-1990年间的人口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人均GDP增长率的1/3来自于人口变化这一结论。王丰(2006)进一步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人口因素细分为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结构,人口因素对主导产业的影响通过这三种因素分别起作用。人口数量代表着一个地区劳动力状况,是主导产业选择和规划的基础。Andrew Mason(2006)通过计算发现,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加对于台湾地区1965-1990年间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8%。陈彦光(2010)认为我国近年来人口基数大、增长率较慢带来了人口红利,丰富的劳动力数量带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以年龄结构为代表的人口结构中不同年龄层次人口的变动,也将对产业的更迭产生影响。Bo Malmberg (1999)采用技术逐渐调整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发现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由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解释,50~64岁年龄组对生产效率产生正面影响。钟若愚(2005)指出,当某一国家或地区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政府应通过加快社会资本积累来提高人均资本密度,积极促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在认识到人口数量因素与人口结构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以劳动者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为代表的人口质量因素。靳卫东(2010)认为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根源在于,我国虽然拥有绝对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但是从整体来看劳动者综合素质较差,致使我国陷入低技术均衡。代谦、别朝霞(2006)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既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活动,同时也可通过正溢出效应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促使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攀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结构分析了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关于人口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城市主导产业变化的研究还较缺乏。本文基于广州市与武汉市的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以利于我国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协调城市人口增长与主导产业变化的关系。

二、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人口增长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人口数量的增加与否;第二,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第三,人口质量的提升与否。在研究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时,应从上述三方面着手,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城市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城市劳动力资源的充足与否,也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当城市人口数量较大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劳动力资源,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充分发挥劳动力数量优势,实现人口红利。若城市人口数量较少,劳动力价格相对高昂,此时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采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同时,流动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也会带来人口数量变动,若某城市在一段时间内涌入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仅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也进一步扩大了当地的消费市场,将拉动各类商品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城市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通过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某个区域人口得到的结果,主要由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这两个部分构成。性别结构是指社会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的数量比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城市一定时点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及居民消费方式,进而引发不同产业兴衰更迭,促使城市主导产业发生转变。当城市0~14岁人口较多时,由于该阶段人口既有日常消费需求,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群体,将带动制造业和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城市15~64岁人口相对较多时,为社会生产提供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并创造广阔的消费市场,适合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实现丰厚人口红利。当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较多时,劳动力供给不足,应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三)人口质量的变化对城市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

人口质量也可称作人口素质,包括身体质量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身体质量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总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当人口身体质量较高时,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拥有更高的储蓄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教育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城市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它代表着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产业升级的内部动因。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源泉,而知识技术又内化于人力资本,因此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创新基础。当城市的人口教育质量较高时,为了充分发挥知识与创新的正溢出效应,应大力发展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城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选取广州市和武汉市分别作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和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代表,进行实证分析。

(一)广州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

广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在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口数量也保持着稳定增长。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广州市全市总人口为594.25万人,截至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已达到842.4万人,年平均增长人数为10.6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74%。较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为稳定的人口增长率使得广州市人口数量在全国城市人口中居于前列。

广州市的人口结构在近年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广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广州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市总人口为6299943人①,其中0~14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2.8%。这一比例在2000年广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下降为16.4%,并在2010年广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持续下降至11.5%。即近年来广州市0 ~14岁少儿人口在全市总人口构成比重中呈现连年减少的趋势。同时,广州市的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逐年递增,由1990年的71.4%增加至2010年的81.9%。这一现象与近年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迁入广州密切相关。

图1 广州市1990-2014年城市总人口数量

表1 广州市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单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政府对教育领域投资的加大,广州市人口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1990年广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十万人口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为5473人,这一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增加至9309人,并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跃升至19228人。同时,201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12066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740人,文盲率由2.32%下降为0.95%。这表明, 广州市近年来在发展基础教育和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成就斐然,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整体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表2 广州市近年来人口质量变动情况(单位: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0年广州市GDP总量为319.59亿元,人均GDP为507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05∶42.65∶49.30。而2014年广州市GDP总量为16706.87亿元,人均GDP为19831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1∶33.47∶65.22。广州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口因素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多寡、人口质量的优劣以及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都会对广州经济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主导产业的变化。

近年来,广州市人口数量稳中有升,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广州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人力基础;同时,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广州,为广州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广州市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47.28亿元,2014年该数值为1136.19亿元,人口数量的增加巩固了交通运输业作为当地主导产业的地位。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广州,使得广州市人口结构随之变化,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上升,2010年该比例高达81.9%。该地生育率较低,使得0~14岁少儿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适龄劳动人口的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而少儿人口的减少降低了抚养比,此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实现人口红利。同时,由于适龄劳动人口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向,创造出广阔的消费市场,有利于商品贸易流通等服务业的发展,致使广州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广州市批发零售业产出值稳步增长,2014年广州批发零售业产出值高达2511.74亿元,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占比约为23.04%,批发零售业成为广州主导产业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近年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再加上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技术人才前往,广州市的人口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由于较高层次的劳动者所蕴含的人力资本量多于较低层次劳动者所蕴含的人力资本量, 因而人口教育质量的优化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发展,以人才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知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广州的金融保险业和软件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依托高等人才发展迅速,2014年广州金融保险业产出值高达1422.15亿元,相比2005年的199.26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1.7%;2014年广州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产出值达到499.08亿元,相比2005年的232.07亿元,年增长率为7.9%。这表明,以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传输软件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异军突起,且发展后劲足,正逐步成为广州市的主导产业。

表3 2005-2014年广州市主导产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广州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二)武汉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辖区横跨三镇,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为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汉城市人口数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武汉市城市人口总量为669.75万人,截至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827.3万人,年平均增长人数为6.3万人。武汉市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稳定的增长率在中部地区城市中遥遥领先。

图2 武汉市1990-2014年城市总人口数量

武汉市人口结构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第六次武汉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市0~14岁人口为97.69万人,占总人口的9.98%;15~64岁人口为801.3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9.51万人,占总人口的8.1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4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4个百分点。按国际老年型社会通用标准的7%,武汉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速。

武汉市教育资源雄厚,城区大学林立,学生数量众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市人口质量。第六次武汉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每十万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1.23万人上升为2.52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33万人下降为1.33万人。同时,2010年全市文盲人口为22.43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了18.26万人,文盲率由5.05%下降为2.29%。武汉市高素质人才激增,与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和高校众多以及高校扩招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90年武汉市三大产业比重为15.6∶52∶32.4,工业占绝对优势;而2014年武汉市三大产业比重为3.7∶48.6∶47.7,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平分秋色。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人口因素分别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方面对主导产业的变化产生影响。

表4 武汉市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单位:%)

表5 武汉市近年来人口质量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武汉人口数量连年增加,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劳动力基础。同时,庞大的人口数量产生了巨大的消费规模,为发展食品餐饮业创造出广阔的消费市场。截至2015年,武汉市对当地11个特色农业食品进行品牌打造,使其由企业品牌上升为市级品牌,再提升为省级和国家级品牌;新增农业“三品”200余个,“三品”产值占农产品总产值的95%。武汉近年来依托人口数量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制造加工业,积极发挥规模效益,打造食品集聚区,食品加工制造业逐步成为武汉市主导产业。

近年来,武汉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适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较大。适龄劳动力的增加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凸显要求当地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例,武汉瞄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着手新能源领域研发,并以诸多技术和产品位居领先地位。据有关数据表明,武汉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业产值从2009年857.24亿元,到2014年2346.15亿元,产量从2009年的49.21万辆到2014年的106.35万辆,产值产量实现同步增长。武汉市政府全面实行财政补贴,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市场推广,预计到2016年,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实现高新技术产值达到60亿元。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求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促进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武汉市近年来光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即是当地扶持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要举措。

武汉市作为教育重地,盛产高等人才,近年来高校扩招更极大地提升了武汉市的人口质量。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武汉市依托高质量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武汉市具有光电子信息产业现实基础,并依托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高等人才优势,为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近年来,“中国光谷”积极巩固光电子和交通通信两大优势,壮大激光、集成电路两大重点领域,截至2015年“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美元。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表6 2005-2014年武汉市主导产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三)广州与武汉的比较分析

将广州市和武汉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时,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相同点。首先,两地在人口数量方面,都存在着人口基数大且增长率较为稳定的情况,这为两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广州市批发零售业和武汉市食品制造业的发展。其次,两地在人口质量方面,高等人才的涌现和引入极大地提升了两地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两地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契机,带动了广州市金融软件业和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业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广州市和武汉市人口增长对主导产业变化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点,即两地流动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由人口迁出地转变为人口迁入地,迁移流入性人口增长特征明显。由于广州轻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较好,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往就业。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广州市户籍人口迁出61231人,迁入106739人,净迁入455508人。大量的流动人口为了创造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多数选择长期在广州市定居就业,成为城区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迁移流入性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广州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消费市场,拉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相较于广州市始终为人口净迁入地区,武汉市的人口迁移情况更为多变。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人口迁移率稳定增长,并在2004年达到了顶峰,净迁入率高达18.3%。这主要是由于2004年武汉市各大高校大力扩招,吸引大量学生前来求学,净迁移人口呈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后武汉市净迁移率由正变负,主要是由于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离开武汉造成净迁出人口数量大增。不同于广州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强烈,武汉市流动人口多为短暂性居住,且多数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极少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工作,对于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

表7 广州市与武汉市1990-2014年人口迁移变动对比

四、主要结论和简要建议

经由以上分析发现,广州市和武汉市城市人口增长通过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以及人口质量的优劣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当地主导产业的变化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和武汉市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均为两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广州市的批发零售业与武汉市的食品加工制造业逐步发展为主导产业;广州市适龄劳动人口构成比重增大、少儿人口构成比重减小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当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的凸显则为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契机;两地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均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升,积极促进以人才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得广州市的金融软件业及武汉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为当地的新的主导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州市和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均在不断调整优化,并日益趋向合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并日益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中坚力量。根据开发条件下产业发展新要求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针对两个城市人口增长的不同情况及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简要建议以协调城市人口增长与主导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州市在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和适龄劳动人口构成比重大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高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人口红利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应积极转变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武汉市受高校资源丰富的影响,人口整体质量较高,但是该群体多为20~30岁青年人口,其流动性较大,其中有较大比例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迁出武汉。为了充分发挥人口质量优势,当地应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同时应加大力度建立科创基地,增加政策倾斜力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留在武汉就业或者创业,以此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在武汉市产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广州统计年鉴》有关广州1990年城市人口总量的差异在于二者统计口径的不同。下同。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Bloom D. E.,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 RAND Corporation,2002. 91-103.

[3]Andrew Mason, 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Genus,2006,11-35.

[4]Bo Malmberg,T 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9,252-263.

[5]王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6(6):1-17.

[6]陈彦光.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0(12): 109-120.

[7]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5(8): 169-174.

[8]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137-142.

[9]代谦,别朝霞.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J].世界经济,2006(11):70-84.

[10]李杰义.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8(9):102-106.

[11]汤静波,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2(10):18-22.

[12]蔡昉.关于中国人口及相关问题的若干认识误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81-94.

[13]王新华.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57-61.

[14]胡甜.人力资本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的机理研宄[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5]杨艳琳,占明珍等.开发条件下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钧)

The Impact of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on Leading Industr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Wuhan

Yang Yanlin, Ding Chang

Abstract:The transition of urban leading industries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 demographic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quality all has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rise and fall of urban leading industries. Carrying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Guangzhou and Wuhan, it is discovered that Guangzhou’s service industries including commerce and trade cannot do without the optimization of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surge of Wuhan’s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s the result of upgrade in population quality. As for the status-quo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se two citi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proposed, so as to coordinate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in leading industr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o-urbanization.

Keywords:demographic factors; leading industry; impa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99.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14AJL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14JJD7900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普惠金融发展视角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批准号:15ZDC027);本文得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湖南新型城镇化”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杨艳琳,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丁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影响分析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