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涛
在新媒体时代中探寻众包新闻模式的角色定位
徐涛涛
摘要:在媒体不断调整发展格局以及舆论生态不断变化的今天,众包新闻这个新兴报道模式也参与进来与时代接轨,进行新闻报道样式的重塑。所以本文的大方向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众包新闻进行角色定位,从侧面来多角度的认识众包新闻,探究该报道模式的优点和当前会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笔者认为,虽然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而且也不该把众包新闻定义为非用不可的一种模式,但通过对众包新闻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以期能为媒介融合大潮中新闻报道形式的构建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众包新闻;角色定位;新闻生产
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弄潮儿”
(一)新闻的众包发轫与建构呈现。众包新闻的实现必须需要一个能搭建起用户和媒体之间桥梁的一个平台。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受众是非专业记者,他们采集到的素材并不一定适用于专业新闻机构的采编系统,如果硬性加入到其中恐怕会给新闻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这种形势下,自媒体平台和各类的社交媒体这类由移动终端搭建的平台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这类平台本身就是与用户密切相关的,加上其简单易懂的操作方式和自身的多媒体发布功能,让众包新闻在这类平台里如鱼得水的发展起来。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0%,全球的互联网用户将接近30亿。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终端设备将产生近500亿的连接,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移已成定局。①这种趋势之下,一些媒体已经先行着手搭载领先的媒体技术,利用其开拓和探索众包新闻发布新模式。
(二)在传统和不断变化的新闻组织中该模式的独特优势。众包新闻模式与传统媒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众包新闻模式可以让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可以豪无障碍地释放自己的观点、意见,甚至是情绪。这对文明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微博其实就具有这样一种具有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
二、国内外新闻众包探索中的“生存家”
其实我们对众包新闻模式的现实实施与利用并不陌生,因为西方新闻界的众包实践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国内的众包新闻晚于西方,但近些年有大量的网站、客户端在互联网领域中不断尝试UGC模式,就是所有内容皆由用户生成的意思。不过在中国,真正用来集中做众包新闻的媒介是少之又少,所以该模式在中国仍然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当中。
三、挑战中的“争议者”,机遇里的“总舵手”
在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新闻报道的时下,人们也会困惑,尤其是已经有新闻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些质疑。主要的质疑集中在这样的模式会让新闻变得不再像新闻,就是偏离原有的新闻概念,以及对众包新闻模式会带来大量的假消息的担忧。就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层次的见解以及初步的解决方法。
(一)新模式可促成媒体延展性发展。对众包新闻模式会削减新闻专业度的质疑,笔者认为新闻发展模式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它需要在不断的改进探索当中摸索出一个适合的生存方式,在未来新闻众包模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促成媒体延展性的发展。
1、促使新闻概念的拓展外延。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②的概念当中,时效性是它所偏重的,但众包新闻模式的新闻报道当中,一种可以是一些生活资讯、科普等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没有时效性的限制,具有持续的点击、转载价值,这样看来,新闻的确不再局限于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只要是受众目前不知道但想知道的讯息,并且这些讯息是在某一领域有意义的,那它就可以被称之为新闻报道。新闻的概念越来越由新近发生事情的报道转为向公众告知有意义的讯息,这其实受益于众包新闻模式的有力发展。
2、促使传媒生态的积极转化。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自然和媒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交流,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连接就是社会、人和媒介。通过新闻众包模式,人们加大了对新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而且会时常针对社会性议题展开讨论调查,这样可以促使社会的不断革新,社会在不断革新当中又会为媒体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包容开放的传媒生态环境中,新闻信息会呈现多元性、公开性和开放性,民众的一举一动都能够牵连整个社会,而且民众也有了一定的机会和权力去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和执行,这样必定能够推动公民社会的诞生。
(二)对众包新闻模式的困惑及其初步解决办法。一些专业人士担心众包新闻模式的盛行会逐渐消解新闻专业主义。第一,有人认为非专业记者缺乏专业的新闻素养,因为新闻专业主义要求需要有着专业新闻精神的职业记者来从事新闻报道;第二,还有人觉得这种受众去挖掘新闻资源从而衍生新的议题的方式太过于碎片化,不能够引导观众集中去把握信息,所以容易造成结构混乱、内容碎片、信息糅杂等不可避免的状况。第三,虽然非专业记者减轻了专业记者的工作量降低了新闻成本,但一方面提供素材的非专业记者需要被绩效评估,另一方面海量的素材需要人力物力去加工整合,所以倒转回去还是没有彻底的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四、虽然受众可以自发自觉的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但受众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同,人群鱼龙混杂,虚假信息也随之大范围传播,一些时候因为虚假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当之严重。面对这些质疑,众包新闻的适用性备受争议。
了解众包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是必要的,不过在分析整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渐尝试改进,并且也可以适用于充当一定的行业标准。
一是用户必须要进行实名认证,那么这样一来可以大大降低爆料人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的手机号码与身份证信息会被绑定。
二是在技术上要有所进步,这个技术范畴包括某爆料人发稿是它的具体定位信息,对上传的图片进行技术鉴定看是否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性,这样一来首先就对一部分虚假信息进行了过滤。
三是要加大人工核实的力度。一个众包新闻网站编辑在审核任一消息之前要打电话去核实爆料人的身份,当然编辑自身非常需要提高专业判断能力,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把多次成功爆料所以信任度高的人培养成为长期爆料人,这样会让观众觉得爆料人十分可靠。
此外,就算经过上述的程序还是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没有虚假新闻,所以上文中“我在现场”的发展过程中,它们采用了滚动报道的形式,以及一旦有涉及虚假报道的用户,即刻拉入黑名单。当然除这些之外,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为实现杜绝虚假新闻的这个目标而探索。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当下,民众寻求社会身份认同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新闻报道,众包新闻模式不仅帮民众开拓了在社会中的另外一种“话语权”,还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为自己摸索出了不同的角色定位,这充分体现了这种模式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笔者坚定的认为其给传媒行业甚至是公民生活的改善,一定是具有变革创新性的。(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注解:
①中商情报网,201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约30亿http://www.askci.com/news/201405/08/08142826242621.shtml,2015年5月14日访问。
②陈力丹.新闻教程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吴乐珺.“众包”模式推进美国公民新闻再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7(8):40-43
[2]张建中.众包调查新闻:网络时代新闻业的创新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3-12-30(012)
[3]李亚玲.畅想“众包”模式下的“新闻共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38.
[4]钟慧丽.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中国记者,2014,(10)
作者简介:徐涛涛(1993-),男,汉族,宁波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