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华
2012年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幸福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法国目前已将“幸福指数”加入到衡量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中,与GDP并重。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采访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是否幸福,将基层民众拉回幸福议题之中,引发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笔者作为一名图书编辑,也在同行朋友中做了一个小调查,询问来自北京、浙江、湖南的百余名编辑“在工作中是否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的答案是80%的受访者“没有感受到职业幸福,只觉得疲惫”。编辑们宛如高速旋转的陀螺,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运转着,着急地四处奔波组稿,机械地看稿审稿校稿,工作激情越来越少,创造力越来越贫乏。忙碌的编辑蓦然发现,尽管图书越出越多,但自己离幸福似乎越来越远。幸福并不像水中月、镜中花那样虚无缥缈,也不像天山的雪莲。
一、幸福在灵感突现时
选题策划是编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编辑在选题策划时,要考虑图书内容与形式的设计,进行市场预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些都离不开广泛的信息采集、周密的分析、反复的思考。而当编辑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捕捉到一个有新意的点子时,那种职业中的创新性和再创造劳动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和精神升华,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记得笔者曾经做过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最初报选时的书名是《第三只眼看电影:戏梦人生·八大导演·四十佳片》,书稿内容相当精彩,然而这个书名总感觉艺术性不够,也不够响亮。于是在那年初夏,笔者逛遍了京城各大书店,搜罗种种书名,最后终于在第三极找到灵感——那时第三极设了一个台湾书的专馆,有本影像人间,这四个字让编辑心头一动,这不正好和此书的内容契合么?念叨着影像、人间……忽然想起老徐的《梦想照进现实》,顿时豁然开朗,《戏梦人生——影像照进现实》的书名“闯进”编辑脑海。那一刻,笔者产生了一种“幸福流”的感觉,体会到巨大的喜悦与满足。
二、幸福在细心审读中
对书稿进行把关,决定稿件的取舍,提高稿件的质量,让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科学、健康、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具的图书顺利问世,是出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尽管表面上看编辑工作很有规律、按部就班,似乎是大量重复单调性的工作,但实际上每一本书稿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审稿不是简单的查漏补缺、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要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对书稿做出全面、中立的判断和认定,要能直接提升书稿质量。
譬如笔者在责编《伤疤1945——长春背影》一书时,仔细审视书中事例,查核历史资料,对内容的导向性严格把关,对问题内容提请作者删改。原稿中,作者在说明全国抗日的形势时,举例:1931年12月6日,上海青年三百多人自动组成“赴东北援马抗日团”,并附团长张少杰带着棺材在上海北站向欢送者誓言“除非我们死,我们决不回来……”的图片。对此内容,编辑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援马团”虎头蛇尾,张少杰责任甚大,作为正面事例宣传全民抗日并不适宜,于是跟作者说明原委,建议更换。作者欣然接受,重新提供以下内容:“九一八”事变后,浙江省杭州市各界举行抗日救国大会。十万余人在雨中伫立数小时,声援东北抗战,场面悲壮激昂……并附图佐证。为了核对书稿细节,那段时间笔者几乎每天下班都会待在办公室查资料,逐字逐句审改……一本书做下来,眼睛又累又疼,但心里很充实,当样书在桌上散发着油墨的芳香时,当图书质检为优时,编辑体验到了一种“终成正果”的喜悦。
三、幸福在备受信任时
编辑职业作为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来自读者、作者的信任和认可,往往会让编辑在看来重复性、机械性的编辑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自豪感和成就感,提升幸福指数。
笔者刚离京来杭时,社里启动一个译丛项目,想邀一位著名学者出任主编。这位学者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社里与他之前未有合作,就把邀约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虽在京多年,但与之没有交集,素不相识。冒昧发出第一封邮件之后,心里很是忐忑。没想到他很快来电,表示乐意合作。究其原因,不啻是编辑邀约之情,倚畀甚殷。
四、幸福在梦想追逐中
奥普拉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和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
作为一名职业出版人,我的梦想是: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中,能有一些书的生命比编辑的生命更长。
踩着梦想的轨迹,行走在生命之旅,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结出幸福的果实。在编辑工作中逐步体会这份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会从策划组稿、编辑审读、书名设计、体例安排等工作的细微之处寻找乐趣,在与读者、作者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中体味备受信任的愉悦,在一次一次的成长中不断向实现梦想迈进,幸福便悄然而至。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