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建 何金宝
有人说,好的讲述应该有“三声”,掌声、笑声、哭声,是效果也是标准。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到河北电台授课,重点推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中的四个故事,分别是:新华社孙铁翔:走过的路,遇见的人(责任、坚韧、担当);人民日报社焦翔:坚守战地1200天(传输战地的中国视角);光明日报郑晋鸣:半生流泪终不悔(一辈子写好人还是没写完);新疆电视台海米提·买买提:这才是真正的新疆人(你们爱的就是我们爱的,你痛恨的我们同样痛恨)。
听他们的故事,我一直在被感动、流泪,也一直在反刍和思考:他们的讲述是什么触动了我们,对我们办好节目又有怎样的启迪和帮助呢?来听听故事讲述着鲜活而又富有个性的表达。
——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焦翔,他的故事来自战火纷飞的西亚北非。“照片上的这个小男孩,就是在买牛奶的路上被炮弹炸上了天,后来,他的父亲连他的肠子都没集全。”“大屏幕上的这个女孩叫莱拉,当时只有15岁。一场持续了10天的激战,让她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她就在漆黑的地下室蜷缩着,‘带我去中国吧!我可以嫁给你,假如你有妻子,我可以当你的第二位妻子。请带我走!”
——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讲述王继才、王仕花坚守小岛的故事。“28年,10220天,夫妻俩每天重复着同一天的日子,每年仅收入3000多块钱。28年,夫妻俩用坏了170多面国旗,听坏了19台收音机,听到激动的地方,就在木头上刻字,今天是祖国生日、今天奥运会开幕……”。讲到大女儿结婚化了五次妆,父母迟迟没有来,因为遇上台风天,讲到“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听着姑娘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
——“你们爱的我们也爱,你们恨的同样我们也恨。”新疆电视台记者海米提·买买提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新疆,谁才是真正的新疆人。“20年前,周老师还是个年轻姑娘,她在沈阳认识了在当地卖羊肉串的新疆小伙乃斯如拉。一场关于羊肉串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周大姐跟随乃斯如拉大哥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卡依拉克村,全村2700多人都是维吾尔族,只有周老师一人是汉族。村里的孩子们几乎不会说汉语,她也就成了当地的一名乡村女老师。我问大姐:以后会不会回东北?大姐只是简单地说:我早已是一名新疆人了。”
亲情永远是拨动人最柔软心弦的拨片,真情永远是打湿人最温暖脸庞的泉眼。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把新闻镜头化、故事化、人性化才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王道。
一、探寻真相,是新闻人的底色
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孙铁翔冒着余震徒步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他的记者之路由此开启:2012年9月,他主动请缨,多次随中国海监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2013年4月,他星夜兼程,随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赶赴芦山地震灾区;2014年5月,他克服困难,第一个赶到981南海钻井平台对峙现场……
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焦翔挖掘的是战场“真相”,他去过骚乱爆发的埃及,炮弹轰炸的利比亚、叙利亚以及危险重重的埃博拉疫区等等。然而“揭示真相”的代价也很巨大,日复一日闻听轰炸枪击,他的右耳被震坏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可能永远都会失去四成听力。
我们广播同行、中央电台特别报道部记者吴华曾说过,“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2012年10月,他乔装打扮混进了富士康公司。这家公司的工厂区据说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安检,连只苍蝇都进不去。为了把可录音U盘这件“采访秘密武器”带入,他急中生智把录音设备吞进嘴里,含着它过了5道安检,进入富士康的流水线。为常人所不能,他挖到了富士康山东烟台工厂违法使用500名童工的真相,一时间,国内外舆论哗然。
真相的力量,关乎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牵动着公众的情感共振,更是职业新闻人的底色。诗人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眼中常含泪水。我说,这些好记者讲好故事,因为拎出来的都是职业生涯的“难忘点”,才会给听众以“共鸣点”。
我想,如果我去分享,我会分享十余年记者生涯的哪些片段哪些镜头呢?2003年冬天,我的第一次采访一头扎进了邯郸市临漳县称勾镇,从早到晚一天采访几次被拒,我的记者生涯就这么开始了;2007年10月·上海世界特奥会,吉祥物“阳光三毛”与智障运动员跨越时空的“对话”;2008年春节·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春节、元宵节都在灾区的救援中度过;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保定姑娘郭晶晶创造历史,我以记者身份现场直播“解说”了这场比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探寻真相,才会令人震撼!唯有亮点镜头,才能立体树人。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故事的提炼本身就是能力的彰显,就是教我们如何编采新闻点的生动实践。
二、国际范儿,讲述人性情怀的故事
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是这次讲座给我的特别感受。刚柔并济、理性平和、接得地气的话语讲述,比生硬的官话、套话,比自我“标榜”更能赢得外界理解和欢迎。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的分享如此开篇,“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焦翔述如此诉说战火经历:“2011年1月,我刚到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四千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他问我:难道这就是西方想要的民主?”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的讲述情理交融:“6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我见到一位父亲,他被通知来认领女儿遗体时,没有痛哭,也没有责怪,他把尸体绑在带来的木板上,背上肩就往家走。40分钟的车程,竟然足足走了13个小时。走走停停,哭哭笑笑,他要把一肚子酸甜苦辣都讲给女儿听。
记得,前中国驻英大使、现任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2008年火炬传递之际曾在英国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当时,奥运火炬在英国传递受阻,傅莹以女性的视角发出这样的感慨——“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文章最后一段,她写到:“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这篇“国际化表达”的文章端庄大气、理性平和、侠骨柔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
从《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讲述中,我们也能窥见这种颇具国际范儿的“傅莹STYLE”,记者们不是讲我自己做了多少工作,写了多少稿子,拍了多少照片,拿了多少奖项,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是多摆事实,少讲道理;讲故事,讲有意思有感动的故事;变工作视角为新闻视角,变宣传语言为镜头语言,以易接受的方式、人性化的细节展现中国的新风貌、新变化、微感动,给世界注入中国的观察视角。
高晓虹教授说,节目运作要有“大编辑”思想。作为广播新闻编辑,同样要学会故事化、国际范儿的表达。这样的新变化也赢得了网友的点赞。一位微博网名为“@请叫我晴伊”的媒体人在观看节目后留言:“好的记者不会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引导大众,好的记者能够真正融入他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好的记者能够讲出好的故事!”
三、融媒呈现,节目多元拓展的必由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高晓虹教授分析说,当下媒体竞争尤为激烈,中国5%的优势电视节目占据了50%左右的观众市场;而95%的节目资源影响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节目质量、制作水准有差异,另一方面节目营销、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好记者讲好故事》反响强烈,除了讲述者的真情讲述之外,它超越了一般的你讲我听,而是融合多媒体表达方式,包括声音、画面、音乐、历史资料等,可听可视、立体呈现,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还走进校园、走进媒体多元推介拓展。
2013年,我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媒体培训班,在当时的课堂笔记上有这样的记录: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节目应该这样运作:一个核心(产品核心——广播新闻节目),两条腿走路(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也就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做产品”(广播节目)、“搭平台”(网络平台)、“创渠道”(新媒体渠道)。其中,内容建设依然是媒体竞争的核心。
具体到广播而言,同样需要内外兼修。对内,还是应该有踏踏实实采访、认认真真写稿、精益求精剪辑录音的编辑记者,让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经得起时代与听众的检验。同时,要精筛故事、创意包装,把节目亮点“拎出来”、平台气质“塑出来”,让节目人格化、角色化、形象化。当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包装已不仅仅是表现形式,也是内容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组成,要如《小强来了》,小强起初把自己包装成“汽车人领袖”,现在“大白”(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中的健康机器人,是一个体型胖胖的充气机器人,因呆萌的外表和善良的本质获得大家的喜爱,被称为“萌神”)受欢迎又把自己包装成“暖心大白”,听起来颇有新鲜感。
对外,节目、活动、新媒体营销融合,注重多元化传播、多媒体推介。如《北方快车·百姓故事》开播于2014年(每期一个草根人物故事,讲述出彩人生,折射时代风貌),2015年主动对接河北省委宣传部第二期百姓故事汇,除了创意制作节目、公益片花外,借助“即通”客户端、河北广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河北广播电视报,全景立体式呈现活动进展,搭建起了讲述百姓追梦、逐梦故事的立体平台。省内外10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转载或者跟进报道。由此,提升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键是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把新闻镜头化、故事化、人性化才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王道。
河北经济广播转型故事广播,以故事为主打,可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何让故事的定位更清晰、更立体,辨识度更高需要系统梳理、顶层设计。而《北方快车》开设的子栏目“百姓故事”也已经运作两年,有成长的喜悦,也有突围的困惑,如何像好记者讲好故事一样印象深刻、引发共鸣,需要以此为鉴、精耕细作、多元拓展。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