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引领高职会计课堂教学

2016-07-07 17:42刘玉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会计教学问题情境策略

刘玉琴

摘要:问题情境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感知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问题情境时,可采取课堂伊始设疑,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重点、难点处设疑,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课堂练习时设疑,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课堂总结时设疑,创设“存疑式”问题情境等策略。

关键词:会计教学;问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71-04

现阶段的高职会计教学多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却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乐意走进会计课堂教学呢?学会创新问题情境,或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间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主体认知需要,引导其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上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而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之情。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引起学生内心产生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一)课堂伊始设疑,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通过实践证明,课堂一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较好的新课导入方式之一。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最容易集中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最强烈。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创设疑境,设置悬念,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被激发,从而由疑到思,学生能尽快融入课堂。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实效。

案例1:在《财务会计实务》“存货”部分教学“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时,上课一开始经过简短的复习和引入后,教师直接出示本节课的问题:什么是委托加工物资?委托加工物资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流程?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委托加工物资的账务处理?简单的4个问题直接带领学生进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无疑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学生的求知欲陡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轻而易举调动起来,为教师讲述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情境。由此可见,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如果精心创设一个高悬念的“质疑式”问题情境,那么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教学伊始设疑相当重要。当然,教师导入设疑要力求设疑方式有新颖性,教师要尽量打破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等设疑方式。新颖的设问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促使其积极投入、自觉参与到课堂的全程活动中,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

(二)重点难点处设疑,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贯彻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生肯定一时难以理解,也不能有效领悟,这时教师必须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把一些太大或较难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分层次、由易到难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案例2: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程中“固定资产”时,针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这个教学难点精心创设了课堂提问的问题情境。首先提问什么是固定资产,学生对此问题不屑一顾,直接按书上的“固定资产”定义读一遍,“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紧接着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房屋、机器、设备和办公用品图片,提问学生这些是否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高涨起来,有的学生不加思索,肯定地回答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也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可能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可能属于企业的存货,主要取决于企业持有该资产的目的。最后教师再向学生发问,若该资产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否就能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呢?通过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对固定资产如何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师一定要善于诱导,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设疑不应过于简单,也不应过难,过易过难都阻碍学生思维的启发,设疑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此时教师可不断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精讲、分析,逐层深入,以便水到渠成。

教学实践证明,平铺直叙式的讲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设疑过频又会使学生过分紧张。因此,课堂设疑不宜过滥,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使学生拓宽思路,也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很自然地降低和化解了重点、难点的难度。

(三)课堂练习时设疑,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备挑战性和提高性,那么学生的兴趣很难持久。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扎实掌握了所学基础知识后,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在课堂练习时设疑,设计拓广性练习,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这类练习是为了知识的纵向引申、横向扩展或者解决问题思路的拓广设计的,作用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课堂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的题型,通过这样的练习同中求异,异中求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和归纳”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会计思维方法的作用。endprint

案例3: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程中“固定资产的清理”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介绍固定资产清理的概念,然后通过固定资产出售业务工作过程的角色扮演,取得相应的原始凭证,扮演实际工作中的公司会计角色进行会计处理。课堂讲解以出售厂房这项经济业务为例,运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按照固定资产清理程序的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分别做出会计分录,特别强调营业税的会计处理。在学生已掌握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后,课堂练习时,教师设计一道出售机器设备的练习题,向学生们提出:出售机器设备要交哪种税?学生通过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很快回答出要交增值税。教师接着又问:那出售机器设备时要交增值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呢?这时班上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以小组形式迅速进行练习,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摸索正确的处理方法。实践证明,课堂练习时设疑,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

(四)课堂总结时设疑,创设“存疑式”问题情境。

一堂好课应该是从问题开始再由问题结束,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案例3: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程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围绕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期间收益、期末计量和出售4个步骤的核算,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原始凭证,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编制真实的记账凭证,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对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各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同学。最后,教师重新向学生展示刚才的原始凭证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方,思考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学生会惊疑,刚才做的是投资方的会计处理,那筹资方是怎么进行会计处理的呢?这时教师总结:“你想知道筹资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即问题是学生思考最直接的“刺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刺激”学生思考是非常有效的。

(一)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教师也只是这个场所中的引领者、唤醒者。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这就要求改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应注意让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应根据学生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之中,时时都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生活中,许多生活事件都与学科理论有关,这就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前概念,会计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使会计理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针对学生现实生活,恰到好处地利用日常生活事件来创设问题情境,做到问题不陌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具有时代感。

(三)应注意平等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但要灵活和机智的运用。教师刚开始要保持沉默,少讲解,多平等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否定,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多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堂上要善于进行教学管理和组织,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因为学生在探究时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能教师在教学设计前是无法预计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平等参与和耐心呵护取代了传统教学的强制和权威。

(四)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课堂讲授内容较多,很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导致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时间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在会计课堂创设问题情境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后等待的时间;二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引导所等待的时间。适当延长“等待时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讨论性提问和踊跃发言,问题的推理过程延长,多样化的问题和灵活性的问题增强,增加提问的数量和类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期望效应会提高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增减“等待时间”。

总之,问题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所传递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感知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问题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精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原动力,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探究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而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

(责任编辑:陈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计教学问题情境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