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内外乔治·拉明研究述评
张璇,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乔治·拉明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加勒比裔英国移民作家之一,因对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历史和文化的细致描绘而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其作品复杂难懂,主题多样,由此引发了国外学界的广泛解读与研究,尤其是从历史虚无、身份迷失、语言丧失、政治霸权、种族隔离以及后殖民主义批评等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拉明的研究尚属起始阶段。
关键词:乔治·拉明;英国移民作家;研究综述
乔治·拉明(George Lamming, 1927—)是位杰出的加勒比黑人移民作家,出生于巴巴多斯,1946年赴特立尼达的威尼左拉学院任教五年,1950年移民到英国。拉明丰富的经历使其作品题材广泛,有殖民史、移民史以及种族隔离史等。无论拉明身在何处,他都心系自己的民族,他的作品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第一部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里》被公认是描写加勒比殖民史和成长史的史学著作。1953年在伦敦出版,随即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萨默塞特·毛姆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和古根海姆学者奖(Guggenheim Fellowship)。桑德拉·普切特·巴克特(Sandra Pouchet Paquet)把这部小说描述为“拉明23岁移居伦敦时为抵制自我异化和本民族文化边缘化而写的一部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自传”[1]。拉明获奖多项,除了上述两个重要奖项,他于1998年荣获朗斯顿·休斯奖章(Langston Hughes Medal),2011年被艺术家联盟授予加勒比芙蓉奖(Caribbean Hibiscus Prize from UNEAC),2014年荣获终生成就奖、安斯菲尔德-沃尔夫书奖(Lifetime Achievement, Anisfield-Wolf Book Awards)。
一、国外拉明研究状况
国外对拉明及其作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加勒比文学地位的上升,作为加勒比文学之父之一,拉明其人其作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几十年来,有关拉明的著作和期刊论文大量涌现。迄今,根据EBSCO、JSTOR外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互联网检索的结果,涉及拉明的著作30部、期刊论文200余篇、书评72篇。
最早对拉明小说进行研究的是玛格丽特·保罗·约瑟夫(Margaret Paul Joseph)于1992年出版的著作《流放的卡利班:加勒比小说中的局外人》。该书第三章从移民角度分析了拉明的两部作品《移民》和《浆果拌水》,两部小说背景都设置在英国,而西印度人则作为局外者生活其中。拉明赋予小说人物“生命的悲剧意识”(the tragic sense of life),作者指出:“这种悲剧意识是个人内在冲突的结果,并且拉明的小说就展现了这种冲突的存在。”[2]《移民》中的人物纷纷漂洋过海到英国寻找更好的生活,但结果无一人成功,这不仅仅归因于英国艰难的社会环境,也归因于他们生命的悲剧意识以及个人的内在冲突。该书还讨论了从《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到《浆果拌水》中的一个连续的论题:卡利班的政治和社会演变。《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卡利班从一个无知的儿童开始演变,如同被殖民的初始状态;在《移民》中,他被流放成为“他者”;再到《酱果拌水》,他强烈反抗普洛斯彼罗。拉明对卡利班经历的描写,事实上是对西印度人民慢慢觉醒、逐渐摆脱殖民历程的间接反映。2002年,丽贝卡·盖尔·戴尔(Rebecca Gayle Dyer)的博士论文《伦敦通过加勒比:战后英国小说中的城市和移民叙述》系统地从移民视角解读了四位同时代的移民作家乔治·拉明、V.S.奈保尔(V.S.Naipaul)、塞缪尔·塞尔文(Samuel Selvon)以及贝丽尔·吉尔罗伊(Beryl Gilroy)。文中介绍了“帝国疾风号”移民风波,前三位作家都是1950年移民到伦敦,古尔罗伊次年到达。文章描述了当时移民的历史背景、移民的过程以及移民后对自我和英国人的认识。小说《移民》对导致加勒比人决定移居伦敦的历史原因作了一番评论,并捕捉了他们对新环境的反应的镜头。这部小说在阐明移民者早年在伦敦生活困难的同时,也为后期英国和加勒比地区反殖民、反种族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第一部从性别角度研究拉明的著作是科尔德拉·福布斯(Curdella Forbes)于2005年出版的《从国家到流散:塞缪尔·塞尔文,乔治·拉明和性别的文化表现》。著作探讨了西印度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填补了西印度文学中对性别讨论的空缺,“并把其内容定位在塞尔文和拉明民族主义话语下性别的表现”[3]。著作第二部分以拉明的小说《成年与无知》《冒险的季节》《同胞》及《移民》为例,探讨了他对性别的构建和对女性的理论化。
拉明是一位黑人作家,他对黑人的发源地非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的创作少不了黑人的角色。1996年,弗兰克·比巴尔辛格(Frank Birbalsingh)在著作《英语中加勒比文学的边境》第二章记录了拉明对非洲和加勒比关系的谈话。拉明在英国期间定期去参加西非学生会(West African Students’ Union),并讨论许多共有的殖民困境和斗争问题,这对拉明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拉明自己在访谈中也承认:“我第一次遇见非洲人是在伦敦,我认为在那有很多影响。”[4]拉明作品出现在反殖民的鼎盛时期,他不仅受到非洲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各殖民地作家的写作影响。由于身处同样的历史背景,各殖民地作家的写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2008年,玛丽亚·麦克加里蒂(Maria McGarrity)的著作《海湾潮流的冲刷:爱尔兰文学与加勒比文学的历史和地理关系》从对比研究的视角指出了爱尔兰与加勒比独特的文学关系体现在三种相互联系的题材中:大房子或种植园小说、现代史诗、流放或移民小说。著作第四章对比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拉明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两部作品都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两者在写作背景、语言使用、情节设置以及表达反殖民的情感上都有相似之处。乔伊斯写作具有现代主义风格,复杂难懂,同他有类似写作背景的拉明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从拉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并且他的作品多以片段的形式呈现给读者。2013年,J.狄龙·布朗(J. Dillon Brown)的著作《移民现代主义:战后伦敦和西印度小说》从写作风格的视角分析了拉明的作品。著作第三章概括了拉明的“困难”写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困难、转换话题困难和维持社区困难。文章指出:“拉明写作的目的是把无批判力的、被动接受的读者转化成敢于怀疑的、对在一定思想、文化和政治框架下产生的叙述有警惕感的读者。”[5]由此可以看出,拉明写作虽复杂难懂,却饱含深意,具有功能性,有打破旧习的倾向。
国外对拉明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主要从移民视角、性别视角、对比研究视角和写作风格等进行评述。国外研究拉明的期刊文章和书评涉及的视角多与著作有重叠之处,但也有一些新的视角。具体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反殖民视角
(二)历史文化视角
1954年, 格特鲁德·B·里弗斯(Gertrude B. Rivers )在《黑人教育期刊》上发表的评论对《在我皮肤的城堡里》进行了解读,并指出:“这部小说是对塑造拉明早期生活中文化传统和力量的极其详细的记录。”[8]1977年,劳埃德·W·布朗(Lloyd W. Brown)在《黑人研究期刊》上发表了《西印度文学:通往“新世界”情感之路》。许多西印度艺术家和作家认为通往“新世界”情感之路需要先挑战本属社会内的保守主义。拉明曾说:“西印度小说已成为调查和突出西印度社区内部经历的一个途径。”[9]在《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中,拉明通过“帝国日”强调了“母国”的文化对西印度根深蒂固的影响,批评了本民族保守主义的无知。1998年,布莱恩·梅(Brian May)在《当代文学》上发表了《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朋友?帝国之后卡利班的愤怒》。西方历史文化对卡利班的记录或扭曲或忽视,20世纪卡利班的愤怒是因为他仍看向西方文化的魔镜。该论文通过两份研究分析了对待历史的态度:一份是塞博利亚·耐尔的《卡利班的诅咒:乔治·拉明和历史修订》,另一份是迈克尔·格拉的《帝国之后:斯科特,奈保尔,拉什迪》。耐尔指出拉明未曾放弃过殖民问题,而和殖民问题分不开的就是历史问题。文中拉明提出了“创造性史学”或“创造性修正主义”,而格拉提出了“批判性修正主义”。拉明巧妙地将创造性史学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成年与无知》中那些青年男孩通过构造神话历史来重新编排历史。
(三)叙事方法视角
1953年,G.路易斯·钱德勒(G.Lewis Chandler)在《费龙》上发表了《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是第一篇评论拉明的文章。作者指出:“处在新旧世界边缘的拉明,他的描述是有活力的、惊人的、聪明的、刺激的、使人精神振奋的,同时又是杰出的、形象的、具有功能性的。”[10]1988年,乔伊斯E.乔纳斯(Joyce E.Jonas)在《卡拉罗》上发表了《拉明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的狂欢策略》。乔纳斯把拉明的叙事方法与非洲神话中阿南西神的故事作比较,阿南西被悬置在天与地之间,而拉明的小说也处在两个世界的门槛上。“《在我皮肤的城堡里》既戴着被剥夺、失败、流放的悲剧面罩,又显露了一副胜利的喜剧笑容;悲剧需要替罪羊,而喜剧中受害者则能逃脱牺牲的角色。拉明的这部小说就是定位在悲剧牺牲和喜剧逆转的边缘上。”[11]1990年,桑德拉·普切特·巴克特(Sandra Pouchet Paquet)在《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西印度自传文学》,对比分析了乔治·拉明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C.L.R .詹姆斯的《越界》、德里克·沃尔科特的《另一生》和V.S .奈保尔的《寻找中心》,认为这四部小说都有自传的叙事手法。文章指出:“《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在西印度文学话语中为自我小说化和构建自传体自我建立了一些基本准则,是许多文学构建和主题的典范,对发展西印度文学起着重要作用。”[12]
二、国内拉明的研究状况
与国外的研究状况相比较,国内学界对拉明的研究甚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拉明的作品还没有被译成中文,国内尚无有关拉明其人其作的研究专著。据笔者从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内研究涉及到拉明的只有4篇期刊文章和1篇硕士论文。
国内对拉明的研究始于21世纪,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任一鸣于2000年在《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上发表的《来自加勒比海的黑旋风——当代加勒比后殖民英语作家作品》。该文介绍了加勒比文学之父的三位作家V.S.奈保尔、乔治·拉明、塞缪尔·塞尔文,简要概括了拉明及其写作,但并未对其作品作细致分析。文章指出:“拉明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史学角度,它从总体上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殖民史和后殖民时代史,因此,他的每部作品之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延续性。”[13]其次是张德明于2006年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发表的《成长、筑居与身份认同——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论文从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双重“成长的烦恼”、缺席的父亲与多面的母亲、成长与筑居四个方面解读了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的成长主题,以及加勒比作家试图从此主题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化身份认同。论文把拉明的第一部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指出乔治·兰明的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内》可视为加勒比文学中最早的成长小说[14]。同年,王涛的硕士论文《〈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探讨了拉明《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中的种族身份主题以及失语现象。再次是王涛于2010年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10期发表的《规训与殖民教育——〈在我皮肤的城堡中〉解读》。论文从规训权力理论的视角解读了《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中的格罗德克男子学校殖民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采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甚至惩罚的手段驯服肉体”[15]。王涛于2011年在《考试周刊》第56期发表的《〈在我皮肤的城堡中〉身份主题管窥》一文里再次讨论了拉明小说中的身份主题,并揭露了殖民地人民普遍没有意识到语言丧失、文化丧失的现实困境。
综上所述,国外对拉明及其作品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文献数量多,研究视角广,而国内对拉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题材和研究视角比较狭窄。研究相对集中于拉明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和身份主题上,缺乏深入和系统研究。随着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兴起,近几十年来国内对英语移民作家作品的研究日渐兴旺,如对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钦努阿·阿契贝其人其作的研究,然而对拉明这样一位重要的获得多项殊荣的作家的研究与其在世界文学界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对拉明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间。
三、结语
乔治·拉明是一位黑人移民作家,自幼生长在殖民环境中,成年后又经历了移民风波,因此他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两种环境下的生存困境。他关注种族歧视、身份认同、文化霸权、人性压迫等问题,关注第三世界后殖民时代的生存状况。这样一位作家值得我们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对拉明的研究仅仅只涉及到一部作品,寥寥数篇期刊文章,所以对乔治·拉明的研究存在很大空间。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乔治·拉明其人其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今,第三世界新近独立的国家仍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面临着新殖民问题,要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拉明的作品既描述了第三世界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历史,也描写了一些移民者在原宗主国的生存状况,反映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文化问题。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乔治·拉明,能给第三世界人民在全球化环境里如何正确定位自己,如何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如何摆脱新殖民的影响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PAQUET P S.The novels of george lamming[M]. London: Heinemann, 1982:56.
[2]JOSEPH M P. Caliban in exile:the outsider in Caribbean fiction[M].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92:17.
[3]FORBES C.From nation to diaspora:Samuel Selvon, George Lamming, and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 of gender[M].Jamaica: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Press,2005:1.
[4]BIRBALSINGH F.Frontiers of Caribbean literature in English[M].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6:16.
[5]BROWN J D.Migrant modernism:postwar London and the west Indian novel[M]. 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13:74.
[6]NUNEZ-HARREL E.Transcending silenc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me of betrayal in the novels of George Lamming[J].Community review,1998,16:75-85.
[8]GERTRUDE B. Rivers review[J].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1954(2):154-156.
[9]LLOYD W B.West Indian literature: road to a “New World” sensibility[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1977,4:411-436.
[10]CHANDLER G L.At the edge of two worlds[J].Phylon,1953(4):437-439.
[11]JOYCE E J.Carnival strategies in Lamming’s in the castle of my shin[J]. Callaloo,1988,35:346-360.
[12]PAQUET P S. West Indian autobiography[J].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1990(2):359-374.
[13]任一鸣.来自加勒比海的黑旋风:当代加勒比后殖民英语作家作品[J].中国比较文学,2000(3):81-101.
[14]张德明.成长、筑居与身份认同: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的成长主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6-132.
[15]王涛.规训与殖民教育:《在我皮肤的城堡中》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0):43-50.
(责任编辑:张杰)
A Review of George Lamming’s Research Abroad and at Home
ZHANG Xuan, 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George Lamming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aribbean-British immigrant writers, and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or hi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Caribbean’s colonial history and culture. Lamming’s works are difficult and complex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themes, which brings many interpretations and studies from critics. Many perspectiv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Lamming such as history nihility, identity loss, language loss, political hegemony, racial segregation, and postcolonial criticism. Compared with that abroad, the study of Lamming at home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Key words:George Lamming; British immigrant writer; review
*收稿日期:2015-11-0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研究”(12BWW050)
作者简介:张璇(1991—),女,安徽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孙妮(1958—),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3-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