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7-07 07:14彭小英
湖南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积创新能力意识

彭小英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彭小英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不改变当前教育状态的前提下,呵护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能够保持与生俱来的对世界万物强烈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一项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我们先锋小学数学课题组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重点是培养问题意识,需教师巧妙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

问题意识的激发主要通过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得以体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很多时候,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

在深港两地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中,由先锋小学数学课题组共同研究,我校友好学校香港柴湾角天主教小学的黄英老师执教的“象形图”一课的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她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有效激发。

课一开始便是游戏,要求学生对屏幕中的图案“观察入微,细心一点”(只是要求观察,没有具体问题)。最有挑战性的是“限时5秒”,学生必须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充满期待的状态下进行。“时间到了,问题来了!哪种图案的数量最多?”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掉进了老师设置的陷阱,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待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时,他们一头雾水,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那我们再来一次!”不服输的孩子们更加跃跃欲试。可当老师再次提问并公布答案后,学生们又一次傻眼了!又被老师设计的圈套忽悠了一把,众多的问题产生了。

“到底老师该怎样做,才能使那些图形看起来更容易记忆?”各小组的讨论异常激烈,他们真希望找到一种“灵丹妙药”,能够突破老师的难题。看看他们想出的办法:1.把(观察)时间延长一点;2.把图案(数量)减少一点;3.把图形的颜色(差异)弄得容易区别一点;4.把图形排列在一起;5.每4个图形分成一组。在问题的驱使下,各种假设应运而生。每一种想法的背后都隐含着学生的主动思考,这种思考已经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

于是,在归纳整理学生的想法之后,黄老师再次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挑战的机会:试用3秒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哪个图案最多?当学生屏住呼吸仔细观察闪动过的屏幕之后,几乎全班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爱心!”黄老师这时发话了:“有没有其他答案?”这时候一个男生举手,他的答案是“闪电”,黄老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反问:“你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到底是42人对,还是1人对?给你们再认一认吧。”“爱心!”学生们异口同声,信心满满。黄老师还是没有评价,而是提醒学生:“真的吗?再仔细观察一下。”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学生们纷纷发现了答案的错误:原来一不小心又掉进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这时候,无需老师的刻意安排,他们一定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错再错呢?”黄老师的巧妙引导,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估计就是当时课堂现状的写照了。二年级的孩子在一次次掉进陷阱之后,太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黄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把图形稍作调整再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刚才整齐排列了,你们却还是出错了呢?”黄老师的追问,让学生们顿悟:不光竖排要对齐,横排也必须对齐。她的启发,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之后,是在不需言传而只需意会之时。

有智慧的教师总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学生意识中的矛盾被激发时巧妙设置疑点,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新的问题,唤醒他们的创新热情。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发学生问问题,甚至可以设置思维陷阱或思维墙,让学生钻进去出不来,自然就会产生问题。在这节课上,黄老师将这两者的关系把握得非常准确,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适时启发下领悟的瞬间,思维也被有效地激活了。

二、创新精神的保持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方法指导很重要

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会受到创伤从而一点点消减。“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保持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在2015年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研讨活动中,我校贺宾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贺老师通过环环紧扣的三个环节,“逼迫”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思维的层层递进中,有效地激发了问题意识。课堂由于方法指导到位,为创新提供了需要与可能。

本节课中,引入课题的活动是求魔方的体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规则的正方体,其体积的计算是不需费多大力气的。接下来,教师将魔方变形,这是教师有意留给学生产生问题的第一个机会,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这时它的体积还能用学过的公式进行计算吗?显然不能。这就“逼迫”学生想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形状改变,但体积不变;或者直接将形状变回来好了!学生的智慧不能小看。环节二:求橡皮泥的体积。受上一环节的启发,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变形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面对着一块橡皮泥,怎样变形呢?还能够直接变回某种形状而求出体积吗?不能!这时候学生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求出它的体积。环节三:求土豆的体积。这一次的活动要求给学生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问题,更带来了创新的空间:既不能直接变形,也不能捏一捏间接变形,在不损坏土豆的前提下,该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呢?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当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遇到不能直接计算体积的土豆时,会产生疑惑和猜想,把土豆变成土豆泥后放进量杯测量?还是把土豆削成近似长方体测量?利用水和量杯测量?……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这节课的关键。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假设当中,贺老师和同学们一致认同有一种方法比较科学,即利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将土豆的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的体积。可是工具如何使用?体积怎样转化?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新的能力,贺老师可谓别具匠心。他巧妙地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测量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有可以直接用两次测得的体积相减的,有需要量出水面高度变化并进行计算的,还有测量的步骤可以变化的,等等。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贺老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方法指导到位,有效地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民主氛围不能少

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小学课堂中,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几率相对较高,初中阶段逐渐下降,到高中阶段,课堂绝大多数都很沉闷了,这恰好应验了“生龙活虎进去,呆若木鸡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了?显然不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学习”,知识“拿来就好”,思考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得改变我们的教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教师的创新意识。

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生改变,师生的交往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发生改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一定会改变。关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百分率)”的新课之后,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小亮的爸爸想买一台手机,下面是他从商场了解到的情况。请你给小亮的爸爸出出主意,购买哪种手机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型号 单价(元) 售出(台) 返修(台)A 1038 250 5 B 2399 1000 19 C 1588 480 8

学生们经过一番计算、思考与分析之后,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见解。他们争论得异常激烈,相持不下,急切地等待老师的评价。

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只需根据正在教学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简单地从返修率角度作出判断,但我转念一想,学生们争论得这么激烈,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理由,于是让持三种意见的同学分别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理由。

甲方:应该选择C型,理由是它的返修率最低(A型返修率为2%,B型返修率为1.9%,C型返修率为1.7%)。

乙方:应该选择A型,理由是它的价格最便宜,返修率也不是很高。

丙方:应该选择B型,虽然它的价格高,返修率也不低,但从它购买的人数最多来看,它肯定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例如性能多或者款式新等,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买它呢?

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期待的理想境界吗?学生不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能够数学地思维,辩证地思考。

毫不犹豫地,我宣布三种结果全对。学生顿时乐开了花!也许他们等待的是正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老师对他们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独立见解的尊重。

从这一次经历我们可以获得两个启示:数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它可以有更宽的外延和更深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需要民主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与内功。只有在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学生才会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只有这样,原本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才会引发蓬勃的思维活动,引发课堂的生成资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生动而美丽!

(作者单位: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小学)

猜你喜欢
体积创新能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