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主题阅读

2016-07-07 01:35
中学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公公桂花

何 伟



“传统习俗”主题阅读

何伟

【主题导语】

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传统习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性。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传统习俗就会长期存在。传统习俗一旦形成,就蕴藏着该民族群众的共同心理感情。传统习俗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二是民族性。传统习俗反映着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三是敏感性。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态度。因而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

四是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的每个成员,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五是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使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风俗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将传统习俗引入作文,再加上自我的独特感受,自我的语言特色和逻辑思维,就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好的,有鲜明特色的作文。

【选文一】

越冬

于心亮

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一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柄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堵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酿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捂着胸口小心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怅然叹口气,默下头,继续割草……

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亮天了,鸡鹅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里捧出花生,奢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啥,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恨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要去打。女人说:鸡鹅不少,打它做啥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

[解读]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几个传统习俗为切入点,抒写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首先,本文明白如话,内容不同凡响。作者运用熟悉的文字表达出一种丰富的情感,言之有物,文字功力已然出神入化,颇有沈从文、汪曾祺、阿城等作家的风格与神韵,读后让人叹为观止。馥郁散文之真美,摆脱了无病呻吟、徒具形式的风花雪月。

其次,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独具特色。文章处处写景,处处融情,在尺寸之间体现主人公的情感与风貌。一些动词的选用,极具亮点,就像一卷靓丽的风俗画,极具美感。

再次,文章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熔为一炉,在矛盾中又有和谐的统一。文章多用短句,极似口语,却恰到好处,每一处描写就像一幅流动的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选文二】

豆腐

阿城

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嚷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孙福说,那有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赌博一样地参战。孙福当民工,到欧洲打仗去,挖战壕。不久,被德国兵俘虏了,还是挖战壕。

一天,中国战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了。又命令会木匠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两样的都赶回去接着挖战壕。

孙福指挥着几个德国人做豆腐,给一个在青岛住过的军官吃。没有几天,德奥战败,孙福又被法国人俘虏了,也没怎么样,接着给在广州住过的一个军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国人不满意。孙福想起南方用石膏点豆腐,就换石膏做卤,法国人说这才是中国豆腐呀。

孙福的曾孙后来怨祖爷爷,为甚么不在外国留下来,要不然现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国人了?孙福说,幸亏我回来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还不是个杂种?孙福想说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

孙福当年回来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孙福不懂,还是做豆腐。后来中学里的共青团听说孙福是经过五四的老人,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孙福长寿,活到改革开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摇头点头,说机器做的豆腐不行,孙媳妇说机器还是由日本引进的哪!孙福用没牙的嘴说,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头子在说什么,家里人是很久听不懂老头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孙福说的话是,给我弄口豆腐渣。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节)

[解读]阿城的短篇小说很见功力,文字干净朴素,能用简单的言辞把一个故事交代清楚,善于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断中。他的短篇初读以为是编故事,细想其实是在反映时代,境界高。王蒙曾评价阿城:“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小说《豆腐》开篇语言简洁,却让人深思。首先,交代故事人物,设置悬念;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运用倒叙的方法,点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全文语言简明,惜字如金,却有颊上三毫之感。但作者也不吝惜细节描写的运用。

结尾“给我弄口豆腐渣”,小中见大,“豆腐渣”是传统手工业的产物,折射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巨大冲击;孙福想吃“豆腐渣”,表现出老一辈人对传统生活的执着坚守;“曾孙辈”对待“豆腐渣”的态度,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被后人漠视、淡忘的现实,也讽刺了后代们崇洋媚外的生活态度。

【选文三】

今年桂花不飘香

刘若英

从有记忆以来,家里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桂花树,每年秋天一到,整个院子就会飘起阵阵淡香味。

最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就是公公老爱站在树下拎着一杯水在那儿漱口,然后口里念念有词地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老以为那棵树会跟他聊天。

我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毋庸置疑,我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由于公公是一位将军,他的副官便封我为“将军的将军”。由此可知我那一生在战场出生入死的公公,是如何地拿我无可奈何。有一年,一位李先生来拜会,我看到桌上一个牛皮纸袋,我二话不说就拆开来,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内容为何,就听到一声雷声响起,公公大发雷霆地斥责我的行为。

我倍感委屈地哭了起来,不过就是一个破纸袋嘛,他说得我好像犯下滔天大罪!我不只哭,还从楼下哭到楼上给我婆婆听,再从楼上哭到楼下的房间,把房门反锁起来。公公骂得越大声,我就哭得越歇斯底里。

当时大概整条巷子都被我们祖孙的二重奏给淹没了。之后慢慢地声音小了,我把耳朵挨着门板朝外听,屏息间听到公公走近我的房门,故作轻松地说:“袋子里头不就一张照片嘛,有什么好看的?那么丑!要就给嘛!何必把我的袋子给拆坏了呢?”说毕,我就瞧见一张八开大的脸从门缝底下给塞了进来。

公公16岁就进了军校,而后在战场上与日本军兵刃相见,几度死里逃生,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老来过着半退休的生活,也仍是一概与俗世无争的气魄。

如果你问他最喜欢的歌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他惟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曲《绿岛小夜曲》。如果问他会唱什么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黄埔军校校歌》。而这种耿介几近可爱的个性,也会表现在一些不那么恰当的场合。只要是任何婚丧喜庆找他致词,他一定可以跟民族大义扯上关系。我常常觉得,那一对对的新人一定搞不懂他们两个人结婚跟国家的前途有什么关系?

我从来没有想过公公也会有老的一天,曾几何时他不太大声说话了,连路都开始懒得走,坐在那一张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慢慢地连饭也不肯自己吃了。看着他如此气若游丝,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跑到他跟前逗他,要他猜我是刘若玉还是刘若英,然后逼他说他最爱的就是我……早些年我在外头受了委屈,就靠在他胸前,撒娇地跟他告状说有人欺负我,然后要他拿枪替我毙了他们!他会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好!好!好!”可是后来,他的眼睛只看着远方,嘴里念的常只是一些大陆老家的人、事、物;再后来干脆完全不说话。

身体虚弱的公公进进出出医院好几回,直到那一天我正在参加舞台剧记者会的当儿,接到消息说医生送他进了加护病房。当我再见到他时,他的全身已经插满了管子。第一次,我听到医生不是对我说:“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第一次,我听到医生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家属请不要离开医院,怕通知不及”。第一次,我听到祖母用一种几近哽咽的语气求医生,希望至少能撑到儿孙到齐;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我感觉到公公会永远地离开我。

漫漫的长夜里或者跟祖母一起祷告,或是回忆公公的点点滴滴。我不懂祖母哪来这么大的力量可以承受这已与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男人即将要离去的事实。祖母要我给他唱歌,我依偎在他耳朵旁唱《绿岛小夜曲》,却怎么也唱不准音。他倒也像是喜欢地点了点头。我扑在他的身上哭了起来,第一次,他没有话语安慰我……

就在那几天中,家里人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辈子天的桂花树枯死了。

过了几天,在替公公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用过的牛皮纸袋,上头写着:“刘若英小朋友收”。旁边还用毛笔附加写上“代若英孙女保存之邮票一九七一年”。我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收集过邮票,打开来看,全是一些完完整整一套一套的旧邮票,还有几张我在读幼稚园时老师发的只有手掌般大的、上头印着“奖”的纸片。所以将军公公毕竟不是时时刻刻只有民族大义,孙女也是很宝贝的。望着这几个简单的毛笔字,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他坚毅的躯壳里那柔情的心灵。而牛皮纸袋,每一个珍惜使用的纸袋,原来可用来包装他无微不至的心意。

我带着这份再珍贵不过的牛皮纸袋走出门,看见那棵确已枯掉的桂花树,竟闻到扑鼻的桂花香。只是,今年满溢的香气不再出自院子的桂花树,而是从更深更远的地方飘过来,穿过千山万水,从我公公所在的地方飘过来。

(选自刘若英诗文集《一个人的KTV》)

[解读]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篇名为《今年桂花不飘香》,主人公是祖父,有报刊杂志转载时,干脆改为《忆祖父》。笔者以为《今年桂花不飘香》更好。

“八月桂花香”,以“桂花”开篇,将“桂花”与“祖父”紧密联系,当“祖父”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桂花”也枯死了(“就在那几天中,家里人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辈子天的桂花树枯死了”),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桂花”的芳香,与“祖父”公而忘私、与世无争、对家人的慈爱等可贵品质,合二为一。“桂花”可看作是对“祖父”的思念。

文章“桂花”出现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全文不同地方四次出现“桂花”,“桂花”可以看作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我”对祖父的情感也有变化:不理解、委屈——关照——理解、感动。尤其在文章结尾,更是将“祖父”的品质与“桂花”紧密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感人至深,令人不觉潸然泪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公公桂花
桂花
做桂花糕
叫醒太阳公公
桂花蒸
冬公公
打桂花
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
太阳公公病了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