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
[摘 要]立足于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现状,阐述了在高中地理一线教学中的几个原则和做法,以期促进高中生地理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 开放性 特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12
从教材的编写开始,到课堂模式的探讨和升级,无论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地理教师,还是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专业人员,谁都已经认识到了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困境,也正在自己的领域中积极寻求着改变的可能,他们有的强调“活动课程”,有的强调“学科思维”,有的则呼吁“传统课堂的回归”。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笔者也就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结合自身实践和感受,谈谈对于地理学科教学浅薄的认识。
一、宽严并济,养探究精神
对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高中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上,笔者主张“宽严并济”。
“教师是权威”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有序的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前提。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地理教师能有比较稳定的情绪,多说赞许的话,多用鼓励的词,多让学生提问,等等,这里不必多说。
要强调的是,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不是身为教师的一方故意降低难度屈就学生,也不是身为学生的一方本着“唯师是从”的旧有观念一味阿谀。师生之间的民主应当是在学科问题上表达方式和机会上的民主,应当是就学科内容和学科难题交流上的民主。只有这样的民主,才能催生优秀的教师,才有机会产生一批批敢于探究、勇于探究的学科人才。
不过,民主和尊重并非毫无原则的。宽严不能相济,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有可能变得随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地理教师既要知道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更要明确自己传道授业的天职和作为“父母长辈”的要务。传统的课堂看起来确实无味,但是科学的研究越深刻,难度越大,需要的谨慎和坚韧也就越多。在传统科学的教学方式走革新之路时,我们要保留一些传统精神,不要将“识记”“练习”等看上去有些枯燥的工作一棍子打死,探索精神的出现的确与兴趣直接关联,但探索成果的产生恐怕还需要极大的付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巧设活动,生独到视角
被动学习显然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究竟应该对应着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很快就能从教材编写上得到启发。据不完全统计,湘教版教材仅必修一一册书中,涉及的关于“思考”“活动”和“探究”的活动就有70处之多。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活动呢?笔者有过这样的听课经历。
公开课上,教师就《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提出了三个问题供高一的学生思考:矿物的概念是什么,它和岩石有怎样的关系?能不能举例说明岩浆石、变质岩和沉积岩?能否简单讲述一下地质循环的过程?接下来是近八分钟的讨论交流,学生几乎没有进行阅读就开始了气氛和谐的讨论。这样的活动显然假得很,不仅假,也毫无讨论的必要。这几个问题,学生只需要简单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真正的活动是不拘于形式的,小组讨论是活动,一个人的头脑风暴难道就不是活动了?活动设计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课堂本身的热闹,而在于能否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活泛起来,动起来。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首先要保证学生正式地参与课堂。在讲到《热力环流》时,最好的引入方式就是“实验法”。笔者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装置,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准备的器材自述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然后亲自动手检验。当学生看到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测的结果相同时,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分析原因,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就会事半功倍了。
[HJ2mm]当然,开展活动的条件确实十分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做一点改变,在“足不出户”的狭小空间里,多一点教学的创意,让学生多一点丰富思维的可能。比如,在讲到《地球运动》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用水平仪、直杆、秒表、皮尺、量角器、电子表来测一测当地的经度,并计划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但有学生提出了新的方案,一个说可以白天做实验,另一个说晚上也可以。认为白天可以做实验的学生把实验步骤分成了四步,而选择晚上做实验的学生只需要三步就可以完成。如果不是笔者坚持要做一个课本上繁琐的活动,又怎么能收获两个聪明简单的“另类”实验方案呢?
三、他山之石,攻综合之玉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学科。
以关注社会的角度为例,我们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关注新近发生或者历史上发生的地理事件,如地震、海啸、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展,等等。可以借助于关注这些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在相应的区域图上画出地形、气候、城市等地理要素,分析地理事件出现的原因或地理决策成功的可能性,给出避免灾难的方案或者找到影响决策实践的地理因素,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如此,不仅能达到巩固地理知识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性,还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的影响,消除思维常规化的习惯。
与关注社会相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历史、关注文学(尤其是游记)来达到思维拓展的目的。
另外,在地理知识的整合上,笔者主张通过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辨别概念,把握特征,认清规律。在比较时,可以以表格、示意图等方式相佐,增加思维的聚合性。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动力下,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从教学理论到课堂实践都经历了极大的转变。让人觉得遗憾的是,高中生的活动天地过于狭窄,学习地理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外教学几乎失去了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方式。所幸,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许多必须到室外去进行的观测活动,都可以在教室内通过flash动画进行演示。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但也不必因为产生了问题就踟蹰不前、自怨自艾。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要素,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实施并不断改良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