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三维构成

2016-07-07 05:13吴林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构成

摘 要: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是整体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可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视点。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一是层次维度,即哪些人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是元素维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由哪些方面构成;一是历史维度,即先后都有哪些人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构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深化多维体视域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研究,形成贯通国民教育诸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构成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09-0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不仅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专业和学科支撑,而且提供了人才和学术支持。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从整体上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所熟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具体的,都是某个群体或层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提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想到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抑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对不同层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这些现实呼唤我们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理解,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而整体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跳出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进行深入分析。为呼吁学界加强整体视域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我们将从层次维度、元素维度和历史维度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构成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学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我们离开特定而具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会发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按领域指向进行分类,如常见的有指向军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党政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在这些领域指向的分类中还可以按对象指向进行再分类,如指向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分为指向学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向教师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视角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向学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可以从学生系统的层次分析入手。一般来说,学生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而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硕博研究生,中学生又可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更具体地说,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当然,这种划分还主要是就普通教育意义上而言,如果要是涉及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那么各级各类的学生就更显复杂。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学生虽然从如上道理能讲得通,但这会带来深层次的问题。因为如果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还能够理解,但要说小学生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些人理解起来还有难度。如专门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作,黄书孟主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虽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在该书第八章共分三节讨论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主要特征”,但这里只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范围贯彻到中学阶段,并没把小学生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范围。目前出版和发表的海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关于大学生或青年学生的。从现实看,大学生是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至少中学生中的高中阶段还有思想政治课,而在小学阶段,尤其伴随着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以及某些去政治化思潮的影响,人们普遍感觉到对小学生不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进行对其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教育。

其实,人们的这种理解不过是单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否定小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从教育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待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教育。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之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道德常识教育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接受水平决定了,不能像大学生那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说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在于现象描述,中等教育主要在于概念解释,那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则主要在于启迪引导。” 因而不论从教育性质上看,还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常识教育总体上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初环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展开的基础。虽然从表象上看,小学进行的是一些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教育,貌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沾边,但实质上看,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小学的实现形式,小学生实质上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有机构成。推而广之,有人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区分也只不过看到了表面现象,只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的表现形式而遮蔽这种表现形式的实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澄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人们从事的都是特定群体、层次和内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缺乏从大中小整体上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力量是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直接触及的领域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自身教育教学的限制,没有意识或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3]。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大学生的多,研究中学生的少,研究小学生的就更少。几乎很少有人把小学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围进行研究。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中小学生属于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应该研究高校学生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研究基础教育或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中小学采取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或生活常识教育的实现形式但实质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从实质上看,大中小学生都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我们应该打通大中小学诸学段从国民教育的整体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段表现形态、学段职能分工和学段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在条件成熟下创建贯通国民教育诸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要以学科建制的视角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的学问研究。”[4]这种学问研究可对国民教育诸学段纷繁复杂的各种活动和现象给出科学说明和阐释。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事实上包括各级各类学生,而各级各类学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对象。那么这种发展的人从根本上看是哪些方面的发展呢?对于这个问题,单纯从个体发展的维度,我们很难确定。不同的视域可以形成不同的发展内容。如心理学领域往往把个体的发展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教育学领域往往把个体的发展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要遵循个体成长发展的逻辑,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如果二者是矛盾统一体的话,那么这个矛盾的主导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实质上是要明确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些方面。

第一大元素是生理。这是由生理在个体成长发展的前提性地位决定的。生理的发育构成个体成长发展的方面,同时也是个体其他方面成长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发育前提,生理发育制约着这些方面的形成发展。

第二大元素是心理。这是由心理在个体成长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对处于个体成长发展的人进行教育,必然受制于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个体的心理过程及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和决定了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先导,无论何种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系统的作用下萌发起来的。”[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想品德都要以心理认知的发展为基础。这说明必须把心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元素的基础性构成。

第三大元素是需要。需要所以成为元素构成,主要是由需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个体成长发展的核心性地位决定的。要想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必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需要既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原动力,更是个体形成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驱力。

第四大元素是行为。这是由行为在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性地位决定的。个体的成长发展离不开行为,行为发展状况体现了个体成长发展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行为,就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发展状况。同时,生理、心理或需要发展状况,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离开行为的表现,不仅无法对它们进行观察认识,甚至它们的存在都是悬疑的。因此,无论是从以培养良好行为根本的角度,还是行为和生理、心理、需要等表里关系的角度,都需要把行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

第五大元素是问题。个体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需要形成的多样性、行为养成的反复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难免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成长发展困惑,或与社会要求的差距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成长发展,必须关注个体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把握个体成长发展的问题。只有关注了问题,把握了问题,才能帮助个体健康的成长发展。问题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具有伴随性,具有不可避免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个体成长发展统一的角度来确定这五大元素,可以为人们如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提供思维理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目前人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进行了研究,如有人研究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人研究了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但对这些成长发展的研究还缺少独特学科视角。人们关注身心特点的多,关注心理问题的多,而关注行为特点、品德问题的少;而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主导需要、行为特点和典型问题等进行源发性、发展性、阶段性和规律性的过程研究几乎为空白。个体的思想品德乃至思想意识发展无非是在生理、心理、需要、行为和问题状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如需要具有价值发生、理想形成、情感体验、人格发育等功能;行为具有承载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作用等)。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五大元素的独特内涵及相互关系,也要充分把握这些元素在不同学段的表现形式并揭示它们在国民教育整体上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另外,个体的成长发展由于学段划分而带来了学段的分工、协调和衔接问题。目前,虽有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往往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着手,主要局限在课程的衔接,而缺失对教育对象成长发展内容的系统把握。确立这五大元素并进行立体、多维、动态的系统研究,充分把握诸学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心理水平、主导需要、行为特点和典型问题,是实现国民教育诸学段衔接或系统规划的原点。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构成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还是历史性的存在,随着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古代学校的诞生,奴隶社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形成时期。在古埃及的奴隶社会不仅产生了最早的学校,而且学校的种类相对丰富,包括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等。“这几类学校教育对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学的课程内容也就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子弟所独占,一般平民不可问津,一般平民、奴隶无权涉足。”[6]我国奴隶社会主要是“学在官府”。“在这种体制下,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的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7]可知,接受教育是奴隶主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子女。

随着奴隶制的灭亡,新兴地主阶级取得社会统治地位并从维护统治需要出发对学校教育进行了重新安排。在欧洲,正如恩格斯所说:“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8]。僧侣们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和文官,专设了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在欧洲封建世俗的统治者中,设立的学校主要是宫廷学校和骑士学校。宫廷学校是帝王、王族和显贵为培养自己的子弟所设;骑士学校是为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设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一般会包括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等,并规定皇室子女、达官显贵的子弟依家庭的品级可以进入专门为其设置的贵族学校,如国子监、太学等。可见,在封建社会,能进入各级学校求学的人也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子女。

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积极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有了空前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构成开始由法律规定的社会全体适龄儿童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首次具有了国民性的意义。当然,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学校教育的双轨制。“一个是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服务,这类学校收取昂贵的学费,提供优良的教育设施和师资,一般的劳动者子弟不可能进入,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高等学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此类学校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开办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又安分守己、服从统治的劳动者。”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不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中有了劳动阶级的子女,而且劳动阶级的子女还成了具有独立建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使教育的领导权紧紧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这不仅从制度上规定了不分种族、男女、阶级,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改变了以往劳动人民子女在教育上被剥夺被统治的状态。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具有了国民性,包括特定成长发展阶段的全体儿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不仅具有国民性,还有具有人民性。虽然资本主义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全体儿童,但这些儿童往往来自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对立的家庭,然而社会主义接受义务教育的全体儿童往往都是来自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劳动人民的家庭。当然,人民性也体现在义务教育之后,与资本主义双轨制相比,社会主义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非来自剥削阶级的子女,更不可能对劳动人民的子女划为独立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剥削阶级子女区别对待。

如上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构成。这种演化趋势是:从主要来自统治阶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既来自统治阶级也来自被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义务教育),再到只有全体劳动人民(社会主义社会)。从体现一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到代表一种权利和义务(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从具有直接的阶级性,到既具有国民性也具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国民性与人民性统一(社会主义社会)。从培养成为统治者,到既培养统治者也培养顺从者(资本主义社会),到只培养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哪些人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是统治阶级支配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一种方式。

这启发我们应该注重古今中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挖掘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智慧,揭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系统规划国民教育诸学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社会历史根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德育思想史的形式来进行的,来自教育学领域的德育专家、哲学领域的伦理学者的贡献。一方面德育思想史的研究虽然必要但还不是对德育制度史和实践史的研究。另一方面德育之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毕竟学科视域不同,要么失之过窄,如有人把德育只是等同于学生道德教育;要么失之泛化,如有人把德育等同于社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从现实看,虽然我们都承认历史上有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热衷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热点研究。每当我们的国家有一些新的文件政策的发布之后,往往会随之掀起研究的热潮高潮,而过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新的政策热点研究所取代而成为无人问津的问题。不能否认,我们应该及时跟进国家的政策措施和现实热点,应该为现实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服务,但我们也应该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纵深视角来吸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智慧。这不仅不会影响到服务现实政策措施的功能,甚至还能够从历史经验中找到落实现实政策措施的方略,为当代中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借鉴。

总之,当我们从哪些人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哪些方面构成和先后有哪些人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等三个维度审视就会发现,自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设以来,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始终处于“高段位”(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主要是研究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运行,如教育目标、内容、队伍建设、方法路径和课程设置等而缺少对教育对象发展内容研究)、热点化(主要关注国家政策和热点研究,而缺少汲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智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构成告诉我们,应该从整个国民教育或学段贯通视角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前,只有从国民教育诸学段整体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有所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等。也许有人会说,虽然我们的学科没有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还有德育吗?须知,德育属于教育学领域并且目前在学科门类中不是独立的学科,同时教育学主流观点认为德育是道德教育。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研究队伍、研究资源越来越具有优势,同时尽管中小学老师也在对他们的实际工作进行研究,但毕竟他们忙于教学和科研训练较弱。因而,即便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应该把大中小学统一起来,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视域,在贯通国民教育的整体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既有学段关照又带有整体性地研究。随着国家对各级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对学段衔接的重视,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关注,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深化多维体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借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资源,在当代中国形成贯通国民教育诸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尽管任重道远,但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和社会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乃至影响到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提升。我们的学科应该而且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书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231.

[2] 李庆华,张博.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自觉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24.

[3] 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14.

[4] 吴林龙,王立仁.论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8.

[5] 王易,彭思雅.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J].教学与研究,2012(9):61.

[6] 褚慧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7] 曲铁华.新编中国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00.

[9]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3.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构成
智能楼宇向数字楼宇发展研究
浅谈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立体形态设计与构成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