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2016-07-06 00:54龙芳芳陈雪攀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微博情绪

龙芳芳+陈雪攀

摘 要 为了调查哪类微博使用动机对情绪影响更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高校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微博使用动机的满足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信息满足、自我诉求、人际交往、参与社会这四个使用微博的动机维度中,“信息满足”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最大,信息满足越多,人们的情绪越趋向于正向。此外,微博使用的时间长短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无显著相关,但在信息满足这一使用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会对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关键词 社交网络;微博;使用动机;情绪

分类号 C91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3

1 前言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郝若琦,2010)。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人们通过手机微博,微信,QQ等方式,进行社交沟通。社交网络能给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个人档案、上传照片、发布日记等。这就打破了过去网络与现实隔离的状况,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放到网络上。只要打开社交网络就可以看到朋友最新的动态,了解最新的资讯。而在社交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交网络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会喜欢选择登录社交网站发布状态或浏览信息(Butt & Choi, 2006)。于是在此研究中,我们想探究使用社交网络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1.1 社交网络对情绪的影响

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社交网络及其对情绪影响的研究。

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和Buxmann(2013)发现,很多人浏览Facebook后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假期照片是引起愤恨的最大诱因,超过半数的嫉妒心理来源于Facebook上的假期掠影。在Facebook上发布的照片,特别是自拍照,会让一些不熟悉的人感到反感。除了少数非常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外,其他人和那些持续在Facebook上发自拍照的人并不能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且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社交网络中产生的信息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了负向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无疑忽略了人们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人们的情绪通常受到我们需求满足与否的影响(Butt & Choi,2006)。

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研究

关于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者对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之后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和普及程度的提高,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逐渐由普适性的研究转变为关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动机研究以及在某一网络平台上个体的研究(郝若琦,2010)。早在1973年,传播学者Katz等就将用户使用媒介的需求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以及释放压力需求,并于1974年提出了媒介使用的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路鹃,亢恺,2013)。之后许多研究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2000年,Papacharissi和Rubin(2000)将用户使用网络的动机概括为娱乐、信息获取、社交、自我表达、消遣时间、职业发展以及追逐潮流。之后Shin(2009)又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更为精简的概括,分为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大类。其中内在动机指利用网络寻找娱乐和消遣,而外在动机指用户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和其他人产生交流。但是,最近国外的研究已经较少涉及网络使用动机方面的内容,不过网络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使用动机尚未纳入考虑,近期国内的一些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所未考虑的动机因素。

常亚平和朱东红(2011)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设计了测量中国用户社交网络参与动机的量表,他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可以从信息性、娱乐性、维旧、扩新和从众五个方面进行。之后,路鹃和亢恺(2013)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该理论框架下二者的动机比较一致,第一阶层均为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第二阶层均为认知需求和文化需求,第三阶层均为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近期的一项研究(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2014)则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他们总结了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动机主要包括自我展示动机以及获取归属感的动机。自我展示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展示符合他人标准的形象。而获得归属感的动机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伴压力、受欢迎的需要、自尊、归属的需要以及虚荣心等。

1.3 问题提出

微博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应用媒体,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广泛性特点于一体,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马英, 郝书翠,2014)。因此我们选取在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社交网络——微博,来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自我诉求,人际交往,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这四个社会网络交往动机讨论其对情绪的影响。当人们的自我展示的诉求达到满足时,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往往会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等形成有凝聚力的小团体,从而获取某种归属感。这种人际沟通的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息息相关。在社交媒体中,朋友越多,获取的归属感越强(DicksteinFischer,2013),然而,在现实中被排挤的个体和焦虑水平比较高的个体,会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交往(Clayton,Osborne,Miller,& Oberle,2013),即会更愿意参与社会(to participate in social)。我们发现信息满足(information content)是大学生参与微博的重要动机之一,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自我诉求,人际交往是社交网络的重要动机(于阳,2011),因此,我们选取了这四个动机来分析其对情绪的影响。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微博情绪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