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教务精细化管理的探索

2016-07-06 06:15周继香钟玉华
大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涵措施问题

周继香 钟玉华

[摘 要]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 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针对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教务精细化管理;内涵;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80-02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分制实施以来,在体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教务管理的随机性、复杂性也随之加大,工作量成倍增加。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精益求精的态度,落实细节管理,追求高质量地完成目标。为推动高校教务工作的发展,必须摒弃盲目、粗放、低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创新教务管理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模式。它源于20 世纪50 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通过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和管理资源实现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坚持“精、准、细、严”的原则,倡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以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目标为导向,以精细化操作为准则,对教学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标准、规范,建立详细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控制和监督。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注重细节、讲究实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教学管理每个环节的规则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流程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沟通协调、整体协作,使高校教学管理精确、高效、系统、规范和持续运行,以增强高校教学工作的执行力。

二、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工作规定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全面的把握,教务管理处于简单粗放式阶段。[1]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管理漏洞和制度盲区,没有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务管理制度体系。部分教务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程序等表述模糊不清,可操作性差,制度本身的效力大大降低。教学运行管理中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轻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造成教务管理工作的混乱。由于缺乏与制度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 教务管理层级间职责界定不清, 各个岗位职责不明,管理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管理手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管理者思想封闭,观念陈旧,凭经验办事,习惯采用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在管理手段上缺乏创新。由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及适应性,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同的管理环节采用不同的软件和工具,很多软件的扩充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较差,内容差异较大, 这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导致各个教学环节间的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管理环节的数据在分析、分类、汇总过程中出现“杂”“乱”现象。教务管理人员学历职称偏低,缺乏专业信息化人才。大多数教务管理工作者只能疲于处理日常琐事,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整个系统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及时反馈、诊断、调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考核评价机制单调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规范、诊断、反馈等功能。目前很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缺乏能够承担对整个教学质量全程化、层次化和系统化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和完整组织机构等。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没有建立持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意识, 对各项政策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执行过程中沟通协调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同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业绩考核目标不明确,缺少激励、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能完全调动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执行力不强

高校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上要求不同。教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目前,很多高校各级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业务知识不精,管理理念落后,教育研究能力不强,这使得教学质量管理实效性差。这样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偏于守旧,“凭经验办事”,工作程序不规范。教务管理人员很难有机会获得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理论和教学规律指导下的管理变革和系统创新,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难以做出理性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基于精益化管理思想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

(一)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教务管理精细化制度

理顺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务处、学院和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序的教学管理秩序。首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任务的要求,将各个单位的管理目标和职责具体化,细化工作任务,规定出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应完成的标准并落实到各个岗位,以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收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学校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围绕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精细化教学管理有效实施。教学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要覆盖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工作有规范、办事有程序、检查有标准、奖惩有依据, 实现“管理零差错”的目标。

(二)考核对象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细化教学管理是基于具体和量化的标准产生, 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要求指标细化、数据定量、结果精确。通过检查评估、信息处理和精确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找出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此外,对不同的考核评价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考核反馈形式,做到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公开。要做到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这样真正起到考核评价的激励和鞭策效果。

(三)完善工作流程,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从精细化的理念出发,对教务处、二级学院的岗位的职责都要精确定位,将管理职责进行细化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和操作程序,使所有教学环节的业务流程都要规范清楚,在操作上做得到,不出现交叉、错位、矛盾和错误的操作,实现管理岗位和流程的有机衔接。[2]同时也应该对复杂的任务进行精简化,精简程序,减少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在精细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性化、服务式管理为抓手,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与质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融入精细化管理中,实现管理有记录可查询和分析,有效避免制度执行因人而异等问题。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管理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 实现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切实提升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将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四)转变观念,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各项任务顺利完成。[3]应采取多种渠道举办各种学习班,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者要加强教学管理的理论学习,探索教学管理的运行规律,以适应管理创新的要求。教务管理者对教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提出对策,针对管理活动的不同对象和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教务管理者应采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和程序化控制等手段,提高教务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计划管理是指依照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使教务工作能有秩序、有目的地推进。目标管理是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目标,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程序化控制就是在教务管理体系内使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形成一个科学有序、良性的信息传递的闭回路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 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119-121.

[2] 崔凤珍,崔海波,陈宪明.高校二级学院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3):96-97.

[3] 刘叶华.高校教务精细化管理机制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48-49.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内涵措施问题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木木相册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