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雁
在计算课堂上,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思维过程。在算理的理解上,可借助小棒、实物、课件等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操作、体验,在算法的掌握上,可借助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数据代表什么意义,并与旧知进行联系、对比,让学生有清晰的思维过程。
一、让学生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但这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学中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学会很多种不同的算法,而是在于教师要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以及肯定他们的想法,达到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学25×12,学生有如下几种算法: 25×4×3,25×10+25×2,25×2×6,5×5×4×3。
在肯定了学生的算法之后,要进行对比,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知道什么,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他们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经历思维的跳跃过程。
二、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对估算的教学很重视,我们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选择如何估算,该估大还是估小,估算有利于帮助检查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们更可以利用估算来试商。通过估算学生能够先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有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可以马上再验算一遍,这样能有效地减少计算失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查和验算习惯
当发现学生出现计算失误时,家长、学生往往觉得是因为粗心,例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算错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因的出现呢,本质上还是要归结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严格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在问卷调查“你觉得该如何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中,学生有如下的回答:做题之前先和原题目对一下,看是否抄错数字;把原先写的遮住重新再算一遍,换一个思维角度,换一种方法计算;用相反的方式将答案带入或检验;简便计算时如果不确定,用不简便的方法再算一遍;最后要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记得写,有没有抄成验算竖式的得数。
学生用的这些验算方法都得益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耐心地示范和引导, “润物细无声”,教师自己做到了,学生也会跟着做好。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做题目的步骤:看,看清楚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想,想清楚要用什么方法算;查,计算完后要进行检查验算。
四、保证适量的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在短时间里灵活正确地处理千变万化的题目。在短短40分钟里面,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练习呢?
1.用好课前5分钟。在上课的前5分钟我们可以进行口算的练习,开火车、随机抽、同桌互问等形式多样,这样不仅练习了计算能力而且还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用好课后5分钟。在课堂结束的前5分钟,我们可以做课后检测,题量不需太多,检测完立即进行批阅,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以小组互改,当场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
3.用好小竞赛、小游戏、小奖励。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到可以进行一些计算竞赛、游戏等活动,尤其是挑战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花点时间精心备课,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小举措,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计算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