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做法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每三年考核一次部落首领的能力与业绩,每考核三次作为一个周期。根据这三次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级别调整。
西周在官吏考核方面,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述职者,述所职也”,与现在的官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类似,但具体做法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虽然西周对诸侯等官吏的考核很难称得上制度化,但可看成是我国古代官吏考核的开始。
春秋战国以后,考绩实施得比较好的是秦国。秦在地方各郡县设置计官,负责地方的上计,此外,还有尉计苑计等其他计官,分工主管不同的部门。汉承秦制,两汉时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是课计制,即考课和上计。上计是指地方各州郡长官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政绩,考课则是指上级有关机构根据上计的政绩对下级官吏进行的考核。
唐朝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政治制度也较前朝完善。从《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一书来看,唐代的官吏是按三等九级来进行考核的。一等“上上”,就是按职设目达到“最”者,加上四善俱全,就评为“上上”了。末等是“下下”,就是那些“居官谄诈,贪浊有状”者,它与“爱憎任情,处断乖理的”的“下上”以及“背公向私,职事废闻”的“下中”同列下等三级,处罚措施依次是革职降级、听候监察部门查处、移交司法部门等。
三等九级的参考标准,就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和恪勤匪懈,偏重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二十七最”是根据职务的不同制定的,如“法官之最”的标准是“推鞫得情,处断公允”;“学官之最”的标准是“训导有方,生徒充业”等。这个“最”字的考核标准,早在秦朝就已经定型了,这从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就能看得出来。在这些秦简中,有一篇考课乡官的标准和奖惩办法,其中上等的“最”和末等的“殿”字频频出现。如“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酒束脯……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最者,赐田典日旬,殿,笞卅”。此后,“最”“殿”二字作为考核绩效、划分等级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到清代。
有了绩效考核,要想升官,就要拿成绩说话了。《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实例,秦始皇时期,萧何在泗水郡监御史手下供职,任满考核,“课最,居第一”,上司要保举他去咸阳为吏,他执意恳求回乡任职,结果,凭借人事档案里的这份鉴定,他被任命为沛县政府里的主吏椽,相当于现在的主任科员。
对于官员政绩的考核,古代的统治者考虑还是非常全面的。为了避免多做事多挨打的现象发生,让“事故多发地段”的官员少受气,北齐就曾经依职任繁简程度分为繁局、平局和闲局,把“殿”定为负分,“最”定为正分,“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也就是说,对那些工作繁忙的部门与工作相对清闲的部门,应该区别对待,让政绩考评尽量公平。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因话录》中记载的一个唐代故事。裴充在太常寺任太祝时,年纪轻,精力旺盛,工作非常努力,从这个部门的职责来说,工作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哪知到年终考核时,他只得了一个“中考”,心中很是不服,就去找太常卿理论:“太常寺职事繁重,不比其他单位……”他的这番话至少能说明部门不同,岗位有异,不区别对待,确实有失公平。
宋神宗时,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以大理寺丞出任地方,就曾经给自己治下的益都县尉朱康济的“中中”考第写过这样的评语:“今为尉于兹,前后寇盗者发辄得之,而未尝亡一人。”县尉的本职工作就是缉拿盗贼,维护治安,发生的盗窃案全部破获,作案者无一人漏网,这当然是个合格的县尉,但没有发案率,就更应该嘉奖了,所以宋哲宗时傅尧俞给所属汜水县县尉写的评语,就更值得称道:“今周岁无盗,非畏尉而不为乎?”缉盗的目的,就是为了无盗,一个县的治安达到了没有发案率,这不应该考为“中上”吗?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四格八法”。四格八法制度起源于明代而完备于清代,具体规定了文官考核制度的内容与奖惩标准。“四格”是指守、才、政、年四个方面,即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其全面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胜过历朝考核制度。其中操守的考核分三等:清、谨、平;才干的考核分两等:长、平;政务的考核分两等:勤、平。“八格”,就是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即:“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不合格官员所犯的过失,会根据八法中不同的条目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惩罚,从革职拿问到降级调用,再到勒令休致,非常系统而周延。
当然,“清、慎、勤”中最重要的还是“清”。据《清会典》卷十一《吏部》记载,官员如果“不谨”(即不慎),或“疲软无为”(即不勤),其处分都是革职,但尚无身家性命之忧,而“凡官贪者”(即不清),则“特参”。“特参”要比革职严厉得多,自己可能丢了小命不说,还让祖宗蒙羞。正如《红楼梦》中贾政说的那样:“据你一说,是叫我做贪官吗?送了命还不要紧,必定将祖父的功勋抹了才是?”
毋庸置疑,官员的考核制度严格了,官员的考核流程完善了,官员的为政态度自然也就端正了,办事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官员们都会在“清”上下功夫,在“勤”上做文章,在办事效率上比高低。倘若为官从政,做好做坏,都没有一个规矩,那怎么能成就为官从政的方圆呢?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