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美丽转身的“邱县模式”

2016-07-06 02:19刘建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空心村空心整治

文/刘建军



“空心村”美丽转身的“邱县模式”

文/刘建军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离土离乡,“人走房空”现象大量出现。另外,由于村庄建设规划欠缺、对违规建房的有效监管缺乏等原因,很多地方“批新不收旧”“一户多宅”,形成了“内空外扩”“外延内空”的“空心村”格局。

宅地废弃、空置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荒草没人身。”这两首打油诗,字里行间透着无尽的荒凉,也道出了“空心村”整治的尴尬与无奈。

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和“牛皮癣”。据统计,当前我国村庄闲置或荒废的宅地约占村庄宅地总面积的3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50%以上),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的1/18。

这样,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整治废弃、空置或低效利用的宅地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又不容易,难就难在农户享有的宅权和房屋产权怎么办。对此,群众有感情抵触和利益关切,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不好办”“没办法”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因此,如何加快改造、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宅地,就成为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拦路虎”。

2015年,河北省邱县把“空心村”整治这一“老大难”问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宅地整理利用,探索出了一个值得称道的“邱县模式”。

邱县地处河北省邯郸市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财政困难县,也是邯郸市唯一一个财政收入不过3亿元的欠发达县,民生支出压力很大。在常人眼里,这样一个县是没有财力搞什么美丽乡村建设的,也只能应应景。尤其是对于“空心村”整治这样一个需要费心费力费钱的老大难问题,最好别去碰。

然而,2015年6月以来,邱县将“空心村”整治作为重要一环,以破解“三慌”问题为突破点,精心打造,推进了由“三慌”向“三园”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空心村”整治模式。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因村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

一是进村入户,摸清实情。通过乡(镇)、村干部齐动手,逐村调查摸底,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据统计,邱县全县218个村共有闲置宅基11,000处、坑塘652个,合计10,800余亩。例如,在352户的刘云固村,危旧宅基、残垣断壁多达146处,残砖断瓦和裸露房梁随处可见,有的推门似乎就能进去,有的已经全部坍塌,只剩下高出地面的基石。在高庄村,大量院落房屋闲置,成为“摆设”,很多院落房倒屋塌,长满荒草。

空闲宅基和干涸坑塘、断壁残垣的大量存在,形成了群众“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瘆得慌、守着危房怕得慌”的“三慌”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邱县坚持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一切从村情实际出发,按照平整、拆除、整修对全县空闲宅基分类制定了整治方案。

二是发动群众,争取支持。为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首先由乡(镇)干部牵头,先后召开党员干部会议、群众代表会,发放群众征求意见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经过充分调研,邱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识到,“老宅基地的产权归属是问题的关键”,确定了“宅权不变、群众自愿、绿树留存、百姓受益”的整治原则,打消了群众顾虑。在施工过程中,再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刚开始,干部干、群众看,群众多的是冷嘲热讽和指指点点。很快,群众看到利益不受损,干部一碗水端平,带头拆除,就主动加入其中。

三是以动为先,试点推进。找准突破口和依靠力量后,邱县不等不靠,说了算、定了干,首先从基础较好的新鲜庄、刘云固干起,号召村两委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旧屋、平整废弃庭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新鲜庄村所有空闲宅基地全部整治完成,腾出空地30亩,刘云固村对全村146处危旧宅基、残垣断壁以及垃圾、杂物进行了全面清理,新增可利用土地60余亩,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菜园、果园、游园”,解决了“三慌”问题,美化了人居环境。

老百姓高兴地说道:“原来这里老屋林立、破旧不堪。老屋拆除后,我们在宅基地上做文章,种些花草树木,将这里变成村里的又一处风景。”

(二)坚持党员干部带头,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服务能力

试点带来思路,思路迅速燎原。短短3个多月时间,邱县由两个示范点起步,如今推到75个试点村。截至2015年底,全县218个村已经清理空闲宅基3246处,面积1763.4亩,清理坑塘23处,面积150余亩,打造农村特色菜园503处、游园205处、果园9处,加工作坊14处,在治理“空心村”工作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初步成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邱县把“空心村”整治作为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明确了“空心村”整治要坚持“三不、三比”原则,发挥三个作用。

“三不”就是一不统一制定硬性指标,二不盲目攀比治理进度,三不一味追求完成时限。“三比”就是一比村党支部的号召力,二比村党支部的影响力,三比动员群众的数量。

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发挥率带作用。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县四套班子率先垂范,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活动,带头拆除整理老宅,带头整修残垣断壁,带头铺砌胡同过道。在推进“空心村”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在开展拆迁动员和政策处理过程中,村干部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同时自觉开展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

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各级干部从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入手,注重引导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他们具体抓,抓具体,借助广播、座谈、漫画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进行示范带动,使群众由刚开始的“观望”“看热闹”,变为主动参与、共同劳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不上大型机械,发挥杠杆作用。力争不投入、少投入,充分利用清理出的空闲房屋和闲散宅基。广大干部群众用双手“拆掉遮羞墙,展现新形象”,将残垣断壁拆除的旧砖铺设小巷小路,将闲散宅基改建成菜园、果园、游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各级党员干部的劳动,达到“撤下了机械,升起了形象”的效果,让群众感到党员干部不是在摆架子、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干真事。这样一来,不仅让政府投资接近“零投入”,也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变成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服务能力的过程。

(三)突出“四个结合”,深化空心村治理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靠大投入,一是不切实际,再者即使打造出的样板也只能是好看不好用的‘盆景’,只有观赏价值。”

“空心村”的形成出现,闲置废弃的旧房危房还只是表象,附着在背后的则是人口的大量外流、农村公共服务的缺位以及精神文化的空虚等。所以,“空心村”的整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综合施治,实现多赢目标。

一是与乡村文化传承相结合。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底蕴,将有保存价值的老房屋打造成民俗馆、纪念馆,使其成为镌刻历史记忆、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符号。截至2015年底,邱县已经挖掘了刘云固村的古槐文化、新鲜庄村的红色文化、西姚四头村的抗战文化等。枣坡村则是收集村内废弃的碾盘、石磙等,摆放在街心公园或休闲绿地,充当石桌、石凳,成为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是与农村产业培树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土地、闲置房屋的作用,在拆好、建好的基础上,用好做活闲置资源,种树种菜种花,建沼气建广场建乐园,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例如,依托张云固村的老粗布、手工布鞋等传统手工业,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西姚四头村结合特色休闲景点打造,积极发展农家乐餐饮业。

三是与弱势群体管护相结合。把民政、残联等部门专项资金打捆使用,探索利用空闲宅基、闲置房屋,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弱势群体管护站等公益设施,让农村最需要的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是与农村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一方面,“空心村”整治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空心村”整治不是单纯的立足于拆除,而是将荒废的宅地建成菜园、游园、果园,形成景观节点,改善环境,美化生活,而且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乡风文明;另一方面,“空心村”整治也是农村基层群众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一种体现。群众通过自主自愿参与整治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经受了民主教育和民主演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全面深化了“空心村”整治工作内涵。

美丽不仅仅是发达地方的追求,欠发达地区也应该和能够有自己的经验。“穷人有穷法”,作为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县,邱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先进性和农民的自觉主动性,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投入少、成效高”的新路子,其经验更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

(一)因地制宜,不搞“涂脂抹粉”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搭建农村发展平台,努力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邱县在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挖掘不同乡村的资源,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既有特色又有可推广性的优美乡村。”邱县县长孙志英说。

邱县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采用生态治理方式,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并尽量把生态承载力、环境自净能力充分利用起来,突出了自然美或生态美。

邱县县委书记李红光说,下一步,将同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利用每个村的闲散坑塘建设简易无害化垃圾处理点,彻底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整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在医疗、户籍等政策方面促使城乡均衡,让农民群众在田园生活中享受城市品质。

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不仅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而且要尽量采用生态治理方式。对于能正常使用的空心院落,在保障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引导农民将建筑物租赁给其他村民或者法人经营,进行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生产,激活“沉睡”的宅基地资源和农村建筑资源;对于没有建筑或者虽有建筑但不能正常使用的空心院落,在保留所有者宅基地权利的同时,出台激励性措施,由集体统一收回,采取对外招租新建、重新耕种、公益建设、绿化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

(二)做好群众工作,凝聚民心民力是关键

“空心村”整治工作锻炼了干部,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变成了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服务能力的过程。“想问题,从群众利益出发就好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贴近群众、融于群众、利于群众的事业,关键是考虑群众的感情和利益,重点在动员全民参与,不能“干部干,群众看”。

在“空心村”整治工作中,邱县引导各级干部把视线和精力转向农村,用真心、诚心、耐心,脚踏实地为群众干实事。各级干部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上门宣讲、包村蹲点、入户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一块儿苦,一块儿干,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服务群众,增进了感情、融洽了关系,对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更强了。

“空心村”整治工作也教育了群众。广大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心气顺了,干劲更足了。他们不再等、靠、要,而是由“站在干部身后看”变为“并肩一起比着干”,主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拆旧房,种蔬菜,植绿树,扎竹篱笆,铺石板路……处处都是群众自主建设生态家园的场景。

(三)努力打造产业美,以富民产业巩固美

让农村美,更要让村民富、有保障,只有这样,美才有支撑,才可持续。所以,要实现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既要打造景观,又要发展产业,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邱县在“空心村”整治中,坚持与农村产业培树相结合,研究制定发展庭院经济、建设标准化厂房等政策措施,在拆好、建好的基础上,用好闲置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实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留不住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

(责编/郭建民)

猜你喜欢
空心村空心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地球是空心的吗?
专项整治
空心人
空心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空心村”民生调查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