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探析

2016-07-06 03:43秦玥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力

秦玥

摘 要:本文从创造力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最后提出了培养中国人创造力的几点策略,期望能从创新教育模式着手,以提高创商为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力;发散思维;创新文化

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而现在又出现了创商(CQ)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的创造商数或称能力智商。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创造力。

2 对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的详析

著名学者李约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认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这主要有四大因素的作用。

2.1 扼杀因素一:思维标准化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填鸭式教学”、“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影响力几代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问“为什么”的权利!其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形成思维学上的“思维定式”。换言之,知识传授的僵化是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正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法的差异,才会造成成年时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不同!

2.2 扼杀因素二:知识无活力化

知识无活力化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而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呢?答案显而易见。其实,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

2.3 扼杀因素三:发散思维发展不足

发散思维发展不足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式与功能固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其实,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而非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那样相互排斥,互为冲突。

3 培养中国人创造力的策略分析

第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creativity)。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或是人文思想突破,都是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我称之为创造力“三要素”。

這三要素有如下含义:创造性精神是一种心态或称心智模式(mindset),它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体现在创业上,创造性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创造性思维不是通常的思考,而是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创造性能力是指能把创新事干成的能力,包括把创造性思维转换为创造性行动时必须应对的方法,比如面对失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等。

第二,由于我们熟悉和惯用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说不能培养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非先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模式不可。比如,当我们的教育要激励创造性精神时,我们就不应该打击标新立异,而要鼓励勇敢。当我们的教育要鼓励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就不应该反对胡思乱想,而要鼓励想象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当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创造性能力时,就不应仅仅灌输知识,而要注重能力培养。只有在自由、宽松和容忍的环境下,创造性精神才得以存活,创造性思维才得以生根,创造性能力才得以发展。

在我们正规人才培养过程都是有缺陷的,不管方法多么先进。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呢?这时,我们就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框子,去关注与“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发现”和“保护”那些不寻常的具有很高创商的人。比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是创造环境让杰出人才“冒”出来。当他们“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去发现,去欣赏,去保护。善于去发现那些不符合已知标准但有创造力的人,给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然他们尽量发挥其创造才能。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中国创新时指出:“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 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文化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从政府层面是希望能把这种创新文化蔚然成风。而创新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标志:首先是社会创新的风气浓郁,不仅人们谈论创新,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二是创新的实体组织遍布,既相互激励又互相竞争;三是人心所向,以创新为荣耀,从内心层面激发出创造力来。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

4 结语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必须要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的教育要激励创造性精神时,我们就不应该打击标新立异,而是要鼓励勇敢;当我们教育鼓励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就不应该反对胡思乱想,而是要鼓励想象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当全社会形成了创新文化,我们国家的创新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陈永佳.浅谈当今中国人缺乏创造力[DB/OL] . 360doc个人图书馆,2010.

[2]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意:四大因素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DB/OL].中国品牌网,2010.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