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其罡
摘 要: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缺少系统性、计划性,学生没有学会分析数学关系是重要的因素。小学生要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理解四则运算意义是基础,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是手段,而能将实际问题的信息“数学化”是关键。
关键词:解决问题;四则运算意义;数量关系;数学化
小学生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小,生活经验匮乏,数学的认知基础差异大等因素,使得“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要真正地突破小学数学的这一教学难点,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从下面三个方面整体思考,有层次、有阶段、有目标、有计划地整体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一、小学生真正理解四则运算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础
小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可以用加减乘除法或其中几种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要真正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并非易事,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自我构建过程,也可以从典型事例出发,由实物到表象、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并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
例如,加法概念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操作转化为内部操作——抽象
如,“小猴子有3个桃,小长颈鹿又送了他2个,小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
引导学生操作:
生:先拿出3个桃(可以用学具代替),再拿出2个桃。
师:小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是叫我们干什么的?我们怎么办?
生:把3个和2个合到一起(操作:将3个和2个放到一起)。
师:是多少?
生:5个。
师:把3和2合到一起用加法计算,写成:3+2,3加2得5,可以写成3+2=5。
我们容易看出,上面师生的双边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把两种物体的数合到一起,可以用加法解决。”
2.内部操作外化为外部行为——具体化
例如,4+3=□,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1)画4个圆,再画3个圆(下面流程图“1”)。(2)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圈一圈:“4+3,4是哪几个圆?3是哪几个圆?‘+是要求我们做什么的?”通过学生画圆已知条件“4”和“3”具体化,通过学生圈4个圆和圈3个圆(下面流程图“2”和“3”),进一步加深对已知条件4和3的理解。(3)最后通过画大圈来理解加号“+”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本质意义(下面流程图“4”),并让学生感知到:部分加上部分等于整体。
3.抽象概括运算之间关系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加减融合,以便于学生更早地认识并掌握加减之间的关系:“部分+部分=整体,整体-部分=部分”。还有乘除的关系,苏教版教材也尽量融合,让学生更早地感知乘除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小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要求小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不是要学生熟练地背诵常见的数学关系式,而是要让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常见的数学关系。
1.常见的三量关系
物体运动中的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生活购物中的“单价、数学、总价”三量关系;两数量大小比较”大数、小数、差数“三量关系;两量比较中“一倍数、倍数、几倍数”三量关系;购物折扣问题中“原价、折数、现价”三量关系。还有“平均数、数量、总数”“长、宽、长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三量关系。
2.常用的多量关系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圆柱、圆锥面积等周长,或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还有:相遇问题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式,等等。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常见的数学关系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数学关系的基础上,应当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特别应当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来巩固常见数学关系。
如,“小明妈妈买了5千克猪肉,用了40元,一千克猪肉多少钱?”
像这样实际问题,起初是要求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分析解决的,当学生知道了购物的三量关系后,教师就应当经常引导学生:“你准备选用什么样的数学量关系式?”“试一试,把所用数学关系式写出来。”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分析数学关系意识,也就是强化建立解决问题模型意识,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生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我们这里所说“数学化”,指的是小学生能将实际问题的信息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字化、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建模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选择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黑有兔200只,比白兔的4倍少20只,白兔有多少只?”
可以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步骤思考、操作、分析:
1.圈画
这题是“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的4倍”相比较的,两个数量的相差数是“20”,引导学生像以下这样圈画:
2.思考判断
“黑兔只数”是“小数”,“白兔只数的4倍”的只数是“大数”,“20”是“差数”。可在题中标出:如:
3.建立解决问题模型
(大数-小数=差数,小数+差数=大数,大数-差数=小数),如,学生可以选择:“大数-小数=差数”,也就是:
4.将这数量关系式改造简化
白兔×4-200=20
我们相信,学生能分析到这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了。
总之,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指导得法、持之以恒,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余繁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