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包括:杂技、音乐、幻术、舞蹈等。其中,舞蹈则是在汉代达到了普及和繁盛。根据舞蹈的特征,将其大体分为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
关键词:汉代乐舞;舞蹈形式;现代舞蹈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汉承秦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关系也不断发展,舞蹈,作为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也在不断的发展繁荣,在舞蹈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先秦有了飞跃。汉代的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形式也是十分多样,根据舞蹈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像。
一、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在现今出土的众多汉代文物中,在壁画、汉砖、舞俑上,巾袖舞可称得上是出现最多的舞蹈形式。无论是市井阶层,还是皇宫贵族,总可见挥撒巾袖的乐女的身影。巾袖舞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即生动的勾勒出袖舞蝶舞游龙般的绰约风姿。傅毅在其《舞赋》中云:“裙似飞鸾、袖如回雪,体若游龙、袖如素霓,观者称丽、莫不怡悦。”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三都赋》中云:“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在前人的笔下,依稀可见当时舞蹈的审美形态特征。”
巾袖舞的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有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男子长袍搏袖对舞,除了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群舞,“纷纷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罢。振朱履与盘樽,奋长袖之飒俪,要绍修态,丽服扬菁,眠藐流眄,一顾倾城”描写的就是长袖舞的群舞表演场面。袖舞是舞者通过手臂甩动长袖,使长袖舞动于空中,或甩袖,或扬袖,或搭袖,或绕袖,来达成一种律动美。巾舞则需要舞者在舞动时手拿长巾,巾下裹一根木棍以带动绸条挥舞。巾袖舞有婀娜柔曼温婉之态,也有矫捷昂扬之姿,如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身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长袖善舞”,飘逸浪漫的巾袖之舞纤巧与古拙相结合,轻柔与厚重相辉映,成为汉代舞蹈艺术中的瑰宝。
二、道具舞
舞者手持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统称为道具舞。手持武器之舞,有“剑舞”“刀舞”“棍舞”“戚舞”等。剑舞亦称“剑器舞”或“黄昌郎舞”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装见孔丘时,曾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也记载了鸿门宴上,项伯与项庄对舞长剑的故事,可见剑舞在汉代已十分流行。剑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个人单剑独舞,有个人双剑并舞,也有双人对舞。虽说是舞剑,却没有杀气腾腾的气氛,舞者端庄、悠然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棍舞中,舞者多执双棍,动作多以上下旋转为主。戚舞,是舞者双臂张开,蹲跨步执斧而舞,刀舞同戚舞,都是传承于原始社会反映战争生活的武舞。
手持乐器之舞,有“鼓舞”“铎舞”“鞞舞”“鼗舞”等。鼓舞是汉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之一,有建鼓舞和盘鼓舞两类。建鼓舞仅出现于出土的文物造形,文献缺其记载。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的建鼓舞图中,两壮士分别于鼓的左右执桴击鼓,且鼓且舞。舞者举臂跃足,矫健奋发,欢欣鼓舞。著名舞蹈史论家王克芬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所描述:“建鼓舞是汉代最盘富于粗犷豪放之美的舞蹈之一。”鼓舞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舞人在盘、鼓之上纵跃腾踏,节奏铿锵有力,动作丰富,技艺精湛。除鼓舞之外,铎舞、鞞舞、鼗舞,则是将铎(如大铃样的乐器)、鞞(扁形小鼓)、鼗(拨浪鼓)等应用于舞蹈的舞蹈形式。
三、情节舞
情节舞是指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故事情节的舞蹈。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情节舞是《东海黄公》。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东海黄公》的形象资料见于山东临沂的汉画像石,画中可见黄公头戴面具,一手抓住老虎的一条后腿,一手擎刀,老虎欲逃不得,遂转头扑向黄公。这个节目一定的情节、人物,人、虎相斗的场面,包含了武术、舞蹈的表演,同时戏剧的因素也包含其中。
《东海黄公》虽无白无歌,但仍然是探索中国戏剧早期源流的一个重要标识。他已经突破了汉代以前角抵百戏中仅仅展现角力、武技取胜的固有格局,具备了戏剧必须有的基本特征:有矛盾冲突,有台词,有道具,有饰发,还有开场的场面等。这个节目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开端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了一座重要里程碑。
四、舞像
“舞像”即象鸟兽之形而舞。《汉书·礼乐志》中记载:“常从象人四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狮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像”可解释为舞像的艺人扮的鸟兽假形。在乐舞百戏高度发展繁荣的汉代,“戏倡舞像”或“象人之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蔚为大观,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汉代“舞像”中著名的节目有《总会仙倡》、《鱼龙曼延》等。《总会仙倡》是以音乐歌舞表演仙人仙兽的一组节目。据《西京赋》记实:“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女娥坐而长歌,声清丽而委婉,洪崖(三皇时的伎人)立而指麾,被毛羽之纤丽。”拟兽舞与上古神话中的人物相穿插,虽未展开故事情节,但他们装扮成不同的人物和兽在表演。《总会仙倡》用“舞像”的形式,创造出一个仙人仙兽、天上人间祥和共乐的理想画面。《鱼龙曼延》之戏,即张衡《西京赋》中描写的:“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歘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汉武帝时长安多次表演该剧目。除此之外,汉画像石中还有很多模拟鸟兽的舞蹈形象。如沂南汉画像石中的《挂树引凤凰》,“象人”装扮成一只凤凰,凤凰前有一个戴假面的人,一手指向前方,另一手执梧桐树引凤凰,凤凰展翅缓步前行。
从汉代题材多样,多姿多彩的舞蹈中,可以窥探出瑰丽的汉代文化。威猛矫捷与娇柔曼妙合二为一的舞蹈,正显示出汉代文化的兼容并蓄。汉代的舞蹈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对中国的现代舞仍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古代绮丽的舞蹈中汲取优秀的文化元素,传承并发展其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毅.舞赋[M].
[2]张衡.西京赋[M].
[3]冯双白,王宁宁,刘晓真.图说中国舞蹈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张文超.浅析汉代舞蹈形式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2.
[6]梁宇.从《舞赋》看汉代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史与考证研究,2001.
作者简介:巩滕月(199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本科,中国矿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