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资阳河”流派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6-07-05 11:36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阳川剧剧团

陈 练(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川剧“资阳河”流派现状调查及思考

陈 练(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由于各种声腔的流行地、擅长剧目、表演风格及艺术特征的不同,川剧形成了不同流派。“资阳河”是其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流行于内江、自贡等地,以高腔戏见长,艺术风格严谨、独特,至今仍在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2015间笔者对川剧“资阳河”区域进行了调查,从剧团目前的生存状态、演员情况、演出剧目、演出规模和演出环境等角度分析“资阳河”现在的优势和危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川剧“资阳河”

川剧是源于四川,流传于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的一个汉族地方剧种,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组成,除灯调源于本土以外,其他几种声腔由外地传入而逐渐演变发展至今。由于各种声腔的流行地、师承关系及艺术特征的不同,川剧形成了不同流派,一般分为川西(上坝)派、川北河派、下川东派和资阳河派。“资阳河”流派是指流行于资水(沱江)及其支流所在地区,其班社活动、演出剧目、声腔音乐、乐器伴奏等艺术风格自成一体的流派。其分布的地区是指“资阳河内十六属一带”,即资水(沱江)及其支流所在的以内江为中心的16州县,包括内江、资中、资阳、富顺、荣县、威远等12县,以及嘉(今乐山)、叙(今宜宾)、泸、昌(今荣昌、大足)4州,并非仅指资阳县。“资阳河”以高腔戏为主,其次是胡琴、弹戏、昆曲及少量的灯戏,其声腔优美婉转,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质朴自然,艺术风格极为严谨。

现状调查

2007年泸州地区以“泸州河”川剧和2008年乐山地区以“嘉阳河”川剧先后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内江市川剧团和自贡市川剧团均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保护单位,荣昌、大足划为重庆地区所属,故笔者把“资阳河”流派的调查重点放在内江全区县和自贡部分地区。2014~2015年,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开座谈会、个别采访、观看演出、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内江、自贡、简阳、资阳、资中、乐至、安岳、威远、隆昌、富顺、荣县等市县级川剧团及部分民营川剧团进行了调研究。经过分析研究,对“资阳河”目前的状况形成调查报告。

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资阳河”地区(内江、自贡)的市县川剧团有十几个,因行政区域归属的变化,人才、经费的不足等原因,有的剧团解体或重组,至2015年减少到7个(包括已改名为综合性艺术中心的剧团)。2011年,内江、自贡的市川剧团均进入川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名录,王成康、杨先才、段蔚3人成为传承人。每个剧团的现状不尽相同。在这些专业团体中,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不同点表现在:既有排演大幕戏,整理恢复传统折子戏,坚持传承和不断创新的,也有只能排小戏、小品、歌舞性质等转型类节目的;从上演剧目来看,有的每年只能排几个、有的常年坚持演出,能排几十个剧目;从演职人员来看,有几人的,也有几十人的,规模不等;在专职编剧、导演和乐队配置上,除市级剧团外,县级剧团欠缺;演出环境和剧场设施既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也有十分简陋的。共同点表现在:演员年龄偏大(能演传统戏的一般在40岁以上),后继人才不足。变化最大的一点是:近年来市、县川剧团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定期剧场演出,免费发放戏票,让老百姓走进剧场观赏川剧,或走进中小学校园积极宣传和传承川剧艺术。

另一方面,民间的民营剧团应市场需要,在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剧团较少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川剧市场和传承文化的另一股力量。在国有(或集体)剧团锐减时,“资阳河”地区的民营川剧团多达十几家,但近几年来有所减少。现在仍在演出的有内江的英英川剧团、隆昌的萍艺川剧团、资中的青年川剧团等几家。这些剧团每年演出的时间较长,有的是常年坚持每天演、有的避开严寒酷暑,其余时间均演;演出环境和条件根据经营效益各不相同;一般规模较小,人员在10~30人之间,演员和乐队伴奏人员流动性较大,既有固定演员也有邀请来短期驻演的演员。演员收入不等,如果每天演出,固定工资每人每月1000多元,演员总收入要看观众“献花”的情况(献花是指观众在台前直接献给演员的现金或剧团卖的塑料花折合成的现金),演员的收入差距就反映了演员的演出水平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剧团的售票一般为10~20元,含一杯茶水。观众多为郊区、城镇的中老年人。在长期演出的剧团,每天坚持来看戏的老年人也不少,看戏、品戏已成为老年生活的一部分。民营剧团的生存时间根据他们的经营状况而不定,经营不善的就会解体或重组,经营良好的继续生存,也有个别剧团在某一时期难以支撑而面临解散时,受到热爱川剧的社会人士捐款渡过难关。

在传承文化的意识上,市县剧团传承和创新意识强,具有主动性;民营剧团因无任何保障,大多演员的演出是仅为谋生,在传承和创新意识上较模糊,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会演的传统戏很多,也是舞台的多面手,传统剧目常常翻新,客观上对川剧艺术的传承和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更具体地分析“资阳河”川剧现状,笔者选取了以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剧团:

(一)内江市川剧团

内江市川剧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剧团,该剧团成立于1950年,上演剧目千余个,创作剧目160个。在经历的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川剧的辉煌时期和90年代的低谷时期后,21世纪初,在市川剧团团长刘佩全的带领下,全团演员齐心协力,重组专业演员,积极排演,整理挖掘大量传统剧目。该团2011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的项目保护和传承单位,2012年被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基地”,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种奖60多项。有省、市级“资阳河”川剧艺术传承人王成康、向永年、张仕伦,分别主攻生角、鼓师、琴师。剧团现有演职人员40人左右,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演员有通过剧团招生内部培养,后来到专业学校进修的;也有毕业于专业艺术学校,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在2015年,新排传统折子戏30多个,新编剧目有2个小戏和1个大戏。从行当来看,生、旦、净、丑比较全;从乐队配置来看,打击乐5人,管弦乐4人,能满足演出需要。近年来,在市政府支持下剧团的演出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舞台布景、屏幕显示、座椅板凳和四周的墙面、设施焕然一新,给演员和观众营造了舒适、愉悦的艺术氛围。

在国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指引下,内江市川剧团加大了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的力度。从2013年至今,“月月看大戏(每月演出至少四五场”)让老百姓走进剧场免费看戏的举措,受到市民们热烈欢迎。据了解,一些郊区农村的老人为了赶上早上排队送票的时间,凌晨三四点从家里出发走几个小时的路程到城里拿票。这一部分中老年人是看着、听着、唱着川剧长大的,在他们心中川剧就是一种情结、老年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川剧团每年组织的“川剧进校园”活动让市区每一所中小学的学生有机会观赏川剧表演。“川剧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川剧的艺术魅力,了解传统民族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起到了宣传、普及地方艺术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内江市川剧团是“资阳河”的代表和中坚力量,在传承与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二)英英川剧团

英英川剧团是内江城区的一个民营剧团。现由一位70多岁的曾是川剧旦角的胡英老人在经营。因不舍心中的川剧情结,老人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十年如一日组织演员坚持演出,带给观众一幕幕回味无穷的精彩唱段。从成立班子到现在已经有12年,最初辗转各地,居无定所,常在内江周边自贡、荣县、富顺、隆昌、资中等地演出,后来相继在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的巷子偏僻处找到了固定演出的场所。剧团的演员一般为十几个人,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有一部分是流动的。固定演员多为附近本地人,流动演员是受老板的邀请而来,大多来省内各地,如自贡、成都、绵阳、泸州等地,停留的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两三个月。流动演员的到来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增加剧团的上座率。演员年龄一般在40~55岁之间,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小学毕业,也有中学毕业,来自专业艺术学校的少。一部分演员来源于已解散的县级川剧团,受过专业训练或拜过名师学艺,功底较深,是剧团的骨干;一部分从小跟随民间川剧团四处演出,从打杂开始,随团学习,后来登台演出,成了民营职业演员;还有个别是专业剧团的退休职工,年龄在60岁以上,因热爱川剧艺术,艺术水平修养较高,常受民营老板的邀请登台献艺或担任乐队伴奏。民营剧团的兴盛由市场来决定,在不景气的时期,剧团的演员因生存的需要往往会转行,因而部分演员有中途转行的经历。剧团主要演出传统大幕戏和折子戏,很少有新编剧目。在大幕戏的演出中因演员数量有限也会精简一部分剧情和大场面的表演。伴奏极为简单而灵活,一般为一两人担任打击乐伴奏,兼职唢呐、笛子、胡琴等乐器;偶尔来一些票友,也会参与到乐队伴奏中。剧团的演出环境十分简陋,室内大约30平方米,却搭建了两层,下面是舞台和观众席,上面是外地演员的住所。舞台的布景简单,几块幕布和一个话筒、音响设备,以及旁边的伴奏乐器,一切显得很陈旧,和舞台上演员衣着艳丽、忘我的演出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几乎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60~80岁的老人居多。这些老人是听着川剧长大的,对戏曲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仅喜欢看戏,还很会品戏,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声腔和伴奏的变化十分熟悉,常常对好的剧目津津乐道,对演员品头品足,遇到自己喜爱的演员还会私下给“小费”,以示鼓励。演员的基本收入1000多一点,总收入主要靠演出时观众台前的“献花(现金)”,因而演员的收入就在观众的反响下拉开了差距。剧团老板基本无利可图,票价现为每人15元一张,每天卖上50张左右就可以保本,一般情况下每天还是能卖上四五十张票。如遇环境条件不好,比如严寒酷暑观众就减少一大半,这时剧团只有暂时关门歇业,等待时机。

这类剧团除了演员、伴奏人员和负责生活的职员外,没有专职的编导,无法创新剧目和更新表演方式,因而在传统剧目上保留较多,表演方式更为保守。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传承川剧的积极作用,也为我们研究川剧的历史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发展提供了基础。

除此以外,在“资阳河”地区还有一种综合性剧团。如安岳县川剧团已于2011年改为演艺中心,乐至县川剧团于2012年改为文化艺术中心。这些艺术中心一般在逢年过节时演川剧传统戏,平时排演小戏、小品、方言剧、歌舞等综合性节目。这些团体能演传统戏的演员不多(20人左右),且年龄均偏大,如乐至县川剧生角李知全今年已经54岁,仍活跃在舞台上,是剧团的顶梁柱。他们的发展方向从戏曲表演的传统方式走向了多元化,如戏歌、方言剧的表演,把戏曲的唱段和方言的念白穿插进了现代群众熟悉的歌曲、舞蹈、相声和小品的表现形式中。

思考及建议

针对川剧“资阳河”流派的现状,笔者从优势和危机两方面来思考及建议。

(一)优势

1.“资阳河”地区的市级剧团正在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一方面市级川剧团正积极组织人员整理、研究、排演传统大幕戏和经典折子戏,同时创编新剧目。如内江市川剧团,多次举办“川剧资阳河艺术”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的专场演出,展示“资阳河”声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川剧艺术极大地关注。“月月看大戏”的川剧公演,在内江地区的中老年群众精神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实了群众业余生活,并拥有良好的口碑,此举在川剧“资阳河”的保护与传承中起了积极作用,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川剧团进中小学校园展演,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资阳河”地区各市县川剧团定期到当地中小学校展演而进行的文化交流,宣传普及了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其次,一些民营川剧团长期出演传统剧目,在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很少变化,这为川剧学者全面调查、整理、研究传统艺术提供了参考。

2.部分剧团在唱腔、唱词、曲牌运用、乐队伴奏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探索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和欣赏习惯的发展道路。在一些市级川剧团,创作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如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改革了传统唱腔、节奏、剧情、表演等方面的“慢”,并加进了电声、提琴等现代乐器伴奏;演员也在不断学习科学发声,进一步美化唱腔,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在转型为综合表演的艺术团体中,他们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采用年轻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如戏曲的唱腔与歌曲的结合,程式表演与歌舞的结合,念白与方言小品的结合,加入更丰富的伴奏音乐,专门展现川剧独特的技艺(变脸、吐火、藏刀、顶油灯等)。

(二)危机

1.剧团和演员的规模日渐缩小,后继人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剧团缺少正式编制,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戏曲演员投入多收入低是造成剧团演员年龄断层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能欣赏川剧的观众老龄化,年轻观众有待培养。

2.缺少引起观众共鸣的经典剧目和知名演员。一些剧团花大量人力、物力,请编剧、导演参与创作出来的作品仅仅是为了获奖和比赛,演出一段时间后无人问津,加之缺乏后期的艺术打磨和提升,作品没有做到深入人心,很难在社会上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其次,剧团对演员技艺和素养的培养不够。一个优秀的演员是用其精湛的技艺创造角色,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记住人物角色和演员,从而带动剧种的发展。

(三)建议

1.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继承和创新并重。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一成不变,戏曲艺术也一样不可能一直固守它原有的风貌。川剧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无法也没有必要恢复它原有的面貌,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才是硬道理。建议政府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市、县剧团,一方面整理、排演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在保持川剧“资阳河”本质特征和独特韵味的基础上,深入现实生活,创新出优秀的现代剧目,让演员精湛的技艺和人物形象走进观众内心深处,出佳作、出名师。另外,民营剧团可以寻找与企业、政府合作的机会,获得资金的保障,提高演出质量,扩大影响力,加强演员与专业团体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技艺,推出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2.在党的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媒体做好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各级学校增加与当地剧团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从小了解戏曲、热爱戏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川剧表演课程。同时大专院校可以给艺术师范生增设戏曲选修课,使学校成为川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另一条路。

注:此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 0 1 4年科研项目,编号: 1 4 SB0 1 4 3

①内江市文化局〈内江地区戏曲志〉编写组.内江地区戏曲志.巴蜀书社,1991.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资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资阳文史资料(第7辑),1995.

③杜建华执笔.四川民间戏剧及保护发展课题组.振兴川剧: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发展调查报告之五,四川戏剧,2006.

猜你喜欢
资阳川剧剧团
《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打造资阳第一城市文化读本 代言资阳城市文化点点滴滴
川剧版画传四方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资阳话中的程度副词“蛮是”初探
资阳牵引变电所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