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雨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海上丝路叙事》系列之三
张诗雨
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历史使命的那一刻起,伴随着商品的不断交流,文化交流也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说是谁改变了谁,或是哪个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只能说每一个参与交流的国家都是受益者。因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为古代丝绸之路文明史谱写了重要的篇章。
张诗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社长,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编审,香港大学SPACE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北京交通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文化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的仰慕,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美的艺术、卓越的思想以及优良的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1)科技和技艺
我国传入世界各国的科技就像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提到的:“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位。”
在中国向外传出的科学技术中,四大发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马克思曾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指南针在12世纪传到了欧洲,对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航海旅行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揭开了近代化开端的序幕,而且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郑和下西洋也是在指南针的帮助下进行的,为我国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帮助。
马克思虽没有提到造纸术,但造纸术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而早在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就发明了造纸术,当时被称为蔡侯纸,是现代纸的鼻祖。纸的发明对历史的保存、文化思想的传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保留、交流和教育的普及,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初唐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印刷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到了北宋庆历年间,中国的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继泥活字后,中国人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大大加快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国外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火药早在唐朝末年就被应用于我国的军事当中,到了宋朝,火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以爆炸性能为主的武器。到了元代又进一步发展出了铜铸火统,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大面积应用和快速的发展。直到12、13世纪,火药通过传入阿拉伯,经过阿拉伯人才传入了欧洲各国,火药的传入和使用为欧洲各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改造世界、带动各国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除了四大发明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并在当时极为先进的技术传到了国外,例如冶铁、漆器和穿井等技术都是我国最先发明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世界各国的。我国的中医学也是独具特色的,秦始皇时期,徐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医带入了日本,1405年至 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7次下南洋和西洋,输出了大量的药材,如大黄、当归、鹿茸、茯苓、肉桂等。《本草纲目》也在 17世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和欧洲,随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成为国际上的重要医学文献,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将《本草纲目》赞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中国的医学为世界医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制瓷技术也是我国向外传出的一项重要的发明。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拥有了制瓷工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逐渐渗入制瓷工艺,先后出现了一批佛像的陶雕工艺,陶瓷也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实用性功能,开始拥有了观赏性,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时,也带去了大量的陶瓷,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直到18世纪欧洲仍在苦苦寻觅制瓷的秘密,直到1712年在中国待了七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相关工艺传到欧洲后,才让他们豁然开朗。中国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制瓷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各国制瓷技术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技术以外,我国还有很多的技艺也传到了海外。早在秦始皇时期,徐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建筑、武术、农耕、厨艺等技艺东渡带入了日本,在宋元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我国大量的技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又传入了世界各国,例如举世闻名的中华武术,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体育项目。几千年来,中华武术对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例如日,本的空手道前身叫做唐手术,是在19世纪初,琉球著名的武术家佐久川宽贺远渡重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至清朝学习中国武术,并将其带回琉球,通过具有本土特色的修正,将中国武术加入了日本特色,转变成日本的空手道。因中国长期留学,佐久川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被人称为“唐手佐久川”。其他的如泰拳、跆拳道等都拥有着中国武术的影子。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前来拜访和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古代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贡献。
(2)文学与艺术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大力发展,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效仿中国的各种制度,中国文化圈也在此时形成,中国古代的书法、国画、诗歌、乐舞、百戏等都深受各国的欢迎并为之效仿。从先秦时代创作的《诗经》开始,我国历代的诗歌都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唐代诗歌,更是流传千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世界各国后受到一致好评。据今所知,唐诗的外文译文已有英、法、德、意、西、葡、瑞典、荷、俄、罗马尼亚、匈、捷、波、阿尔巴尼亚、日、朝、越、马来西亚、泰、新加坡等文种,可见其传播之广远。大百科全书更是对唐诗做出极高的评价,例如,其中密执安大学罗纳德所撰“李白”辞条中语对李白和杜甫的评论为:“李白与杜甫是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优美诗歌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
我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优秀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被译为多国文字,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中国戏曲和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戏剧文化,但发展至今,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却只有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国戏曲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元朝时期,由于元朝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使得戏曲得到极大传播,为世界文化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除了文学的传播以外,中国的书法、绘画、乐舞、百戏、雕刻等艺术形式也相继传到了世界各国,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交流融合,并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古代艺术通过日益繁盛的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旅游家和传教士等传入西欧,并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革新以极大影响。一些到过东方的商人曾将中国的画卷带到了西方,并为西方艺术家所熟知,从而给他们绘画以启示。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描述引起了文艺复兴时代西欧绘画的内容、手法和用色的变化,从而给14至16世纪的刺绣艺术的革新以影响。可见,即便是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国也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创新以启发和影响。
(3)思想传播
汉唐之后,中国的思想成果,包括儒释道等思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逐渐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唐鉴真东渡,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传入了日本,日本也大量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马吕、高僧空海等都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明代王阳明的学说在日本传播之后,为后来日本“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思想也同样对韩国、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带来了深远影响,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些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欧洲,为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17世纪初,中国的儒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法国,又由法国传入欧洲各国,使法国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热的中心。18世纪的法国启蒙家如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笛卡儿、狄德罗、霍尔巴赫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推崇,伏尔泰将孔子作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在礼拜堂内供奉孔子的画像,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人性观念、社会法则、道德伦理等加以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谢林、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除了以上著作,还有很多对世界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易经》启迪了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算法,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孙子兵法》应用于商战、《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生活等,这些都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制度创造
早在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为了选拔人才推出科举制度。唐朝年间,日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学习到唐朝年间的科举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从内容至形式也几乎照搬中国科举制度。直到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才所著的《中国游记》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传播到西方国家,到了1583年,葡萄牙传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撰写的《伟大的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并被译为多国文字,激起了欧美各国对中国科举制的关注。尤其是英国,由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对科举制也最为关注,在1570年至1870年间,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科举制书籍就有70多本,并于1793年及1816年以后,多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考察科举制度。而在此之前,英美等国政坛都实行“政党分赃制”,都是根据政治立场和利益等来决定官员的升任和淘汰,这就必不可免地会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英美根据中国科举制,建立了政党政治之外的考核政治官员的“考选制”,有效地杜绝了之前政坛出现的“政党分赃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再比如我国的内阁制度是由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而成立的,这时候的内阁首府大学士与西方国家首相职能上基本相近,而英国不仅向中国学习了内阁制度,更是加以改进与发展,使其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体制。就像美国的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的那样:“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造者归于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融之路。在中国文化通过商品输出等形式慢慢进入其他国家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国文化带回国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科学技术
隋唐时期,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唐文化显现出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广泛吸纳着外来文化,如南亚的历法、医学、语言学,西亚和西方世界的医术都相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就像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时代的文明差异时说过:“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例如,汉朝时期,我国制糖术仍很落后,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派王玄策专门去西域学习,并下令扬州地区大面积种植甘蔗,进贡朝廷用于试制蔗糖,所产蔗糖的品味超过西域。《唐书》记:“蕃胡出石蜜,中国贵之。上遣使往摩伽他国取其法。今扬州煎诸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当时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经,他不但将佛教文化传回中国,同时也将印度的数学、天文、医学带了回来,从而大大加深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而这一文化融合让后人在其基础上受益匪浅,再比如西方的建筑、厨艺等,唐朝的石窟艺术、佛塔建筑样式就是吸收了印度的建筑风格,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凉州,都纷纷呈现出国际都市的风貌。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宋元时期,蒙古的西征从客观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在丝绸之路上设立了大量驿站,从地中海到北京只需要15天,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时期,外来科技大量传入中国。阿拉伯医药学包括制剂、医药理论以及大量医药香料的传入对我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宋代期间丸、散逐渐取代汤剂,而这样的变化正是由于香药的普及应用,元代期间将中医和回回医学两者并重,设立了专门管理回回医药的机构,撰写了著名的阿拉伯药典《回回药方》。西方数学知识也是在宋元时期传入的,当时传入的著作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哈桑·马拉喀什的《罕里连》、西伯来人阿拉伯罕·巴·海雅·哈·纳希的《撒唯那罕答昔牙诸般算法段目并仪式》(即《实用几何》和《推步术》)、阿拉伯人默罕默德·伊本·穆萨·花剌子密的《呵些必牙诸般算法》(即其《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等。这些著作成了宋元时期中国数学著作中的命题和解算理论。当时中国著名数学家秦九韶(1202-1261)著作《数学九章》据传就是受到阿拉伯所传数学的启发,它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1240年之后,许多数学家都开始沿用“0”符号的字码,标志着阿拉伯数码在中国开始流传,西方数学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文学,比如元代天文家郭守敬就是受马格拉天文台的启示,在吸收了阿拉伯天文成果的前提下,改革和重新设计了13种天文仪器,再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其中在计算赤道积数和赤道内外度时就采用了西方数学的方法。同时,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宋元时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忽必烈即位后,阿拉伯建筑师亦黑迭儿就参与扩建了新都的工程,北海琼花岛也是以阿拉伯的工程技术所参考建造的,当时杭州伊斯兰街坊中的清真教堂,完全是伊斯兰教国家的风格。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败,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徐光启多次提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多所未闻”对于外域科学技术持欢迎态度。康熙帝更是对西方科学技术持欢迎态度,他曾通过南怀仁向西方耶稣会士致信:“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
(2)艺术传入
在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乐器、乐曲相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例如汉代的《摩河兜勒》曲,乐府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印度的艺术,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先后传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美术,西亚和西方世界的马球运动等在隋唐时期大量传入我国并深受百姓喜爱。当时佛教大兴,由佛教引起的雕塑等艺术也逐渐丰富,而其中的犍陀罗艺术就是受到希腊艺术影响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我们中国的佛教艺术间接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各种艺术流入中国,很大一部分艺术家也由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西洋画在明清时期得到较快发展,据记载,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一幅欧洲王公贵族、天使和教皇的宗教铜版画,由于其细节十分精美,得到皇帝赞叹,于是便诏令宫廷画师在利玛窦的指导下用色彩放大复制了这幅画。清初,康熙皇帝也对西洋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曾这样评价西洋画:“西洋人写像,得顾虎头之妙。因云有二贵嫔像,写得逼真,尔年老久在供奉,看亦无妨。”焦秉贞《耕织图》深得康熙嘉许,不仅亲自作序,还为画幅题诗,并指示将改图镂版流传。乾隆帝对西洋画的兴趣远超康熙,他曾将自己的养老居所全部换成西洋画,由此传教士奉旨入宫作画,这也是西洋画在宫廷内的鼎盛阶段。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3)文化交融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以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后经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高僧频频向外求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更是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例如达摩一苇渡江前来中国传播佛教禅宗。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逐渐演变成了带有中国色彩的佛教文化。
到了晚明时期,由于整个社会是由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型到多元社会,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等级身份纷纷被打破,程朱理学下的儒学(与传统儒学不同)的危机也随之而来,社会道德急转直下,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学者以任情为率性,以媚世为与物同体,以破戒为不好名,以不事检束为孔颜乐地,以虚见为超悟,以无所用耻为不动心,以放其心而不求为,未尝致纤毫之力者多矣。”当时的一些明儒为了摆脱晚明和儒家(程朱理学)危机,推崇西洋文学。伴随着西学的传入,西方大量的传道士来到中国宣传西方神学,利玛窦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同天算指通篇》《西国纪法》《万国舆图》《浑盖图说》《乾坤体义》《圆容较义》《勾股义》《二十五言》《交友论》《天主实义》等。在其影响下,当时的传教士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书籍,例如,孟至德(葡萄牙人)的《长历补注解惑》,《浑天仪说》、庞迪我的《四大洲地图四幅》、熊三拔(意大利人)的《泰西水利法》等,对西学的传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了解了基督教义和科学技术的明儒与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合作,也通过著述或译作等方式进行西学引进,例如,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学论十四事”,请开馆局翻译西法。崇祯二年(1629),李之藻将近50年间所译西书选汇为一函,名《天学初函》,李之藻试图藉此对明末西学的引进作一个小结,《天学初函》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西学著译丛书,可谓晚明中国以中文形式记录西方文化之集大成。该书是明儒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的产物,是中西文化交流初始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天学初函》,可以清晰地看到晚明近50年间,西方文化已形成体系引入中国。但《天学初函》并没有将明末传教士传授和明儒笔受译介的有关西方文化书籍全部收入,例如,李之藻晚年翻译的两部书:亚里士多德《寰有铨》,是西方重要的哲学著作;《名理探》是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最初译本。还有王徵与邓玉函合作翻译的《远西奇器图说》,是最早的一本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机械力学的译著;王徵协助金尼阁撰写的《西儒耳目资》,是汉语拼音方案早期尝试与实践;汤若望授焦勖译的《火攻挈要》,详述了各种火器的制法等,都没有收入。但通过明儒与传教士的合作,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光学、力学、水利、机械、武器等都传入了中国,为中西文化交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