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的文化传承

2016-07-04 19:23于永华
金融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叙述性闯关东主题性

于永华

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共识标志和艺术语汇。他们往往跟民族和地域的传统信仰、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只有与习惯紧密相连的东西才更有传承的可能,它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文化主根。

“闯关东”是大连城市文化品牌,是大连百年历史城市发展建设的真实记录。关东大地上上演过的这一幕民间自发的人类大迁徙,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奇迹,太多的震撼,太多的不可思议。作为千千万万个闯关东的后裔,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美术作者,肩负着祖辈的期望,满怀对先民的敬重,一个梦想、一种义务,让我坚定信念,通过手中的画笔把闯关东这段真实的历史,用传统的笔墨,用写实的绘画手法展现出来,以此祭奠闯关东的先民们肩负民族兴旺之责,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大东北而付出的艰辛甚至生命。创作《闯关东》大型历史主题绘画,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习闯关东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执著向前的圆梦精神。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团结协作是闯关东人的集体符号,这不仅是齐鲁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闯关东》的创作体会中融合着我对中国画主题性绘画叙述性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关于作品的叙事性。这里我所强调的叙述性,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语言,也不是画面所描述的场景,我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立场。这种现实主义的立场是对创作主题的反思、批评与质疑。主题的表现是一种人文态度,只有能表达这种态度的元素,才能成为我所选择的对象。

主题性绘画创作同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要强调主题的明确性,和所描述事件的故事叙述性。而绘画与影视创作不同的在于:影视的分工明确非常细致,不同的人担当不同的工作和角色,而绘画则由画家一个人来创作全部,画家在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特别是历史题材)后,要根据画面表现的主题内容寻找并阅读大量相关的背景资料,设定人物造型、时代服装,相关地理环境与生活道具,场景构图,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思考。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让自己进入了解主题叙述的情节中,只有让自己的心灵与画面沟通,最终才能让读者进入到画家所营造的意境中。因此主题性绘画要求画家要具备导演的学识修养和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还要有像演员一样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诠释能力。而这一切还要求画家要用连环画的艺术语言和视觉艺术表现技法来呈现,最终完成作品。

关于传承与创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一直有着强大的叙述性传统。这种叙述性不仅有着自身的逻辑系统,而且形成特殊的审美需求。19世纪之前的传统力量在自身文化体系中延续性地演变,形成了类似文人画为审美的叙述性传统,在视觉上介于追求似像非像、是与不是之间的模糊空间感受,这种空灵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中国画的显著成就当推人物画,相对于传统资源特别丰厚的山水画、花鸟画而言,水墨人物画变革的难度最大,争论也最多。20世纪30~40年代由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写实主义及其后经蒋兆和先生的承传,在当时非常崇尚旧体制的权威约束中,徐、蒋体系破茧而出,延续至今,影响着几代美术工作者。这里我所说的“徐、蒋体系”,不是从写实手法或素描写生的意义上来认定,而是包含了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艺术语言两个层面。在我看来,“徐、蒋体系”艺术内涵有四个要点:一是打破传统,开创融西入中的水墨人物画写实语言;二是坚持惟妙惟肖,发扬形神兼备的传统美学;三是弘扬真善美相统一的大众艺术审美价值观;四是倡导民族气节,提倡社会为民聊生,关注民生的创作观。可以说,“徐、蒋体系”在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借鉴与发展。艺术无国界,当西方的油画入中国后,在与中国的传统绘画相碰撞、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五四运动”以来美术界的自我反省和借鉴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中国画强调的是用有限去表现无限,用写意去表现自然万物,用线造型概括立体造型,中国画视觉语言和精神内涵价值合而为一,其天人合一、心物统一的境界,更是东方文化的一种哲学艺术体系。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表现技法。而西方绘画更强调科学性,讲究透视解剖、结构,注重立体空间的表现,主要画面所描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强调体量感和厚重感,以及画面色彩的统一协调,注重物体的固有色和环境色彩的相互关系,最终找到作品的真实性、整体感,从而使画面主题思想一目了然。西方绘画成熟的表现技法为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空间。我以为,中国画主题创作除了要继承中国传统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绘画理念,注重作品的主题性和叙述性表现,注重人物形象表情的刻画和局部的细节处理。主题性创作,特别是人物画创作,造型非常重要,笔墨排在第二位。一幅画笔墨差,形好还可看,一幅画形差,笔墨再好,画面没有情节也没法看。

在绘画创作的表现中,深入和细致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深入是顺着一条线往里走,细致是把画面中每个物象的表层都画一遍。任何艺术表现都有取舍。必须强化一些东西,放弃一些东西,就像一场戏有主角、有配角,有高潮、有低潮,一幅画特别是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更应当如此,让观众看着不累,让读者按照作者的设计思路,松弛、有节奏地观赏、品味。作品既要有看点、有主题、有思想、有内容,同时也要留给观者想象的艺术空间,这样的画面才利于主题性绘画的丰富性和叙述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人物主题创作更有生命力,更有创新发展的时代足迹和美好前程。

猜你喜欢
叙述性闯关东主题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刍议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设计学视角下服务设计中的叙述性表达研究
试析商标权的合理运用
藏戏的“叙述性”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具象:架上绘画的价值探析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