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的言语实践中学表达

2016-07-04 11:15余汶娟
江西教育B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寺李时珍自然段

余汶娟

“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是名师陆华山坚定而明晰的语文教学主张。在《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上第五单元)一课中,陆老师紧扣“言语实践”,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语言,思索探究,从而领悟表达的奥妙。

一、做对比,优化文章结构

【片段一】

师:本文有四个句子,表达了时间先后的意思,发现了吗?把它们画出来。

(生勾画,汇报)

课件出示:

师:想想这四个句子表示的时间。平时我们是如何写这四个时间段的?

(生分别回答)

课件出示:

师:哪种写法好呢?

(生一致表示第二种写法好)

师:好在哪儿呢?

生:飞鸟归林,月上中天,有点文绉绉的感觉。

生:这样写时间,我们感到时间是慢慢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到了。

生:用看得见的景色来写时间,感觉很具体。

师:把谁都会说的话,用美好的语句变成一种我们都能看得见的景色,这样来表示时间,值得大家学习。

…………

【赏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具备习作的初级水平,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若是写一件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事情,其对时间的表述一定会像课件出示的第二部分那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目前能力之所及。

其实,表示时间的写法很多,本课就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范例,陆老师发现了并在教学环节中巧妙呈现。

他先是让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表示时间先后意思的语句,再让学生想想平时我们是用什么词句来表示这些时间段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寻找,品读,对比,思考,感受到了同样是表示时间,文本语言是那样的美妙动人。

陆老师适时作结:“把谁都会说的话,用美好的语句变成一种我们都能看得见的景色,这样来表示时间,值得大家学习。”由此,陆老师引领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完成了一次知识与能力的爬坡。相信在今后的习作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尝试着用美美的语言描述景色甚至用美好的心情来谋篇布局。

二、抓“代表”,突出事物特点

【片段二】

师:请大家自读2~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画下最吸引你的句子。

(生自读勾画,然后汇报交流)

生:最吸引我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庞宪在太阳快下山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房子,他们师徒终于有地方住了。

师:你读懂了庞宪的心情,四个字:心满意足。

生:我关注了庞宪说的话:“先生,你瞧!”我从感叹号中读出了庞宪发现房屋时那激动的心情。

师:我关注了一个词:破败。

课件出示:

师:推开门能看到很多东西,为什么只写了灰尘、青苔、蜘蛛网这三样?

生:因为这三样东西体现了古寺的破败。

师:何止是体现(板书:代表),这三样,最能表现古寺的破败。不仅要写它们,还要写好它们,那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灰尘用了“到处”这个词,说明灰尘很多,遍布各个角落。

生:“断垣残壁上长满了”可见青苔已经覆盖了几乎整个寺庙。

生:蜘蛛网是“厚厚的”。

师:要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就要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代表”,还要在描写中给“代表”加上一定的修饰语。

…………

【赏析】

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陆老师教学2~4自然段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击文本的写法。但儿童的感知是直观的,所以连续两名学生的回答都表明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首先是内容。陆老师关注的“破败”在学生心目中“不美”,自然不可能成为吸引他们的语句。

那吸引陆老师的是什么呢?这在学生心目中设了个疑。

陆老师抓住“破败”分三步解读——

第一步,让学生知道了要想写好一个事物的特点,就要选取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多个方面去表现,而与该特点无关的方面则不要写。

第二步,让学生明白了能反映事物特点的方面也许很多,要选最有代表性的。

第三步,让学生懂得了要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还得在描写中给“代表”加上一定的修饰语。

由此,学生当豁然开朗—— “破败”的价值在于作者为了表現它而采用的言语形式。陆老师围绕“破败”一词的教学,既让学生品味到了寺庙破败的程度,更使他们明白了要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时,得抓“代表”。

三、究一“点”,透析人物性格

【片段三】

师:请大家看5~7自然段,这个部分的关键字是什么?

(学生根据之前给这部分起的小标题——谈辛苦,很容易得出答案)

生:苦。

师:自己读这个部分,读懂师徒的对话。

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中的“点”可以去掉吗?

(生纷纷说不可以)

师:回顾我们读过的内容,看看他们吃了哪些苦?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生:“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说明他们在外工作,已经好久没回过家了。

生:第四自然段:“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奔波中错过客店,连住宿都成了问题,甚至只能在一座破败的古寺中过夜。

生:第五自然段:“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不要说美味佳肴,甚至连一口热饭菜也吃不上。

生:而且“先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还这样“长年累月地奔波”。

师:吃的这些苦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千辛万苦。

师:可李时珍却说这只是——

生:吃点苦。

(师板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我们眼中很苦的生活而在李时珍眼里不算什么。

生:李时珍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这么苦他却不以为苦。

生: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甘愿付出,不以为苦。

师:是啊,在我们眼中的“千辛万苦”只是李时珍口中的“吃点苦”。一个“点”字,让我们看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伟大人格。

…………

在之后8~13自然段的教学中,讲到李时珍对比两种药草。

课件出示:

师:嚼嚼就是——

生:放在嘴里尝尝。

师:你敢吗?

生:我觉得这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师:李时珍会这么认为吗?

(师板书:冒险)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在冒险中间加个“点”字。

生:只要万民得福,李时珍觉得吃点苦,冒点险都是值得的。

师:这个“点”字在文本中只出现了一次,且还夹在“吃苦”之间。但正是这个小小的“点”字,让我们透析了人物的精神实质。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要仔细推敲他的动作、语言、神态,于细微处见真章。

…………

【赏析】

陆老师通过引领学生聚焦李时珍语言中的一个字——“点”,步步深入,抽丝剥茧,使得人物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李时珍说自己只是“吃点苦”,陆老师挑起学生辩驳李时珍话语的兴趣,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到了不少佐证,句句读来,这哪里是“吃点苦”啊!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四个字“千辛万苦”!由此,李时珍不怕吃苦、不以苦为苦的形象顿时明晰。

更妙的是,教学“记所得”的部分,陆老师引导学生推敲“嚼嚼”这个动作,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比“吃点苦”,学生立刻反应过来,在李时珍眼中,尝药草也只是“冒点险”罢了。

由一个小小的“点”,学生以小见大,读懂了李时珍不止一“点”伟大,更能够学着文本的表达方式给“冒险”也加个“点”字。可见,学生已经从文本的语言中读懂了人物形象,更读懂了一种写法——细微处见真章。

教材中的文本,那规范的语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一个标点、一组关联词、一个反问句……无不浸润着编者的教学主张。只要我们都像陆华山老师那样,把教材作为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构思文章等方面很好的范例来指导学生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定能富有个性,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國语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古寺李时珍自然段
深山藏古寺
——写作中的含蓄
解码李时珍
秒变戏精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