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尧
摘 要:马克思在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原理和方法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使剩余价值理论得以最终完成。本文主要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着手,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资改革,探讨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工资理论;分配制度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从新的角度与视野阐述了工资理论,克服了经济学家对工资概念的错误理解,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换形式,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同时劳动的时间越长,劳动的工资就越高。由此就产生了一种社会假象,似乎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如果将工资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就意味着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偿劳动,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产出就成为工人的工资。正如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①即将工人的工资看成了劳动的产出、报酬,也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二)资本主义的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工资学说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和劳动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创立了自己的工资理论。《工资、价格与利润》中明确提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②这里就给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做出了量上的规定。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有利于坚持按劳分配
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从工资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工资剥削的实质。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劳动力依旧是一种商品。但这种商品的买卖是自由的,而并非强制性的剥削与压迫条件下所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工人付出的劳动不再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尽管工人还不能在如马克思期待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拥有的完整意义上充分自由地进行劳动,工人付出劳动力能得到平等的回报,不再是掩蔽剥削的巧妙手段。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示出资本家通过给工人付工资,使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全部劳动的报酬,通过模糊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来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当前社会主义的工资尽管还是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所放映与体现的不再是对抗关系,而是公平等价、利益协调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③。劳动者有了自由平等的人身权利,同时其本身除了劳动力资源以外还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出卖,社会主义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和主体性,工人可以拥有自己的资源,而不是完全隶属于资本家或企业家,这样工人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完善社会主义分配的启示
(一)分配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出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转换形式,它的量就是由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同时《资本论》中也指出,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内容主要有三项:1、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庭所需的生活料的价值;3、为使劳动力获得一定的技能所需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这里我们发现,劳动力价值包涵的内容更多的是满足劳动者本人和家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尽管劳动力有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但是,这些都只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需要,从而使劳动者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三项内容中所包含的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是少之又少。
当下,以人为本思想无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成为当代人普遍认同的社会认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生活来源,在这里劳动报酬和生活来源,就是我们说到的劳动工资。在这种条件下,工资分配应更加注重人的价值与主体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仅是劳动者的工资能满足劳动者及家人生存资料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发展资料以及享受资料的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尽管当前我们还处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我们从社会主义逐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消除了私有制,消除了剥削与压迫,这无疑也体现了人在生产过程中不再被工资所束缚,其工作不单单是满足生存需要,更多的是通过劳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必然要求在关乎民生的工资问题上更加的注重人这个社会个体的价值。
(二)分配应更加注重全社会的和谐
1、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动摇。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在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⑤。倘若既要在分配过程上达到公平,又要在分配结果上达到公平,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是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
2、在分配领域中,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要对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当前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极易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所以要加大税收调节的力度,防止社会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3、正确的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在分配上主要是国家、企业以及个人,所以在处理三者的利益分配上我们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针对每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分配,建立健全工资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公司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使工人工资得到正常的增长。
4、工人个人工资的增长与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相协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呼吁要提高工人的工资与生活水平,但是,企业在提高工人工资时是否只是考虑到少部分人的利益,这种现象依旧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应该针对每个地区、每个企业的特征,建立健全相对公平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对于企业出现的高管高薪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7—78页.
③ 冯继康.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当代价值[J].德州学院学报,2003(2).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9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36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冯继康.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当代价值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3(2):8—10.
[4] 胡若南.陈叶盛.工资理论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6):89—93
[5] 方敏.赵奎.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7):59—69
[6] 刘晋.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思想史考察及理论指导意义[D].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13:180—190.
[7] 马阳.马克思工资理论与社会主义工资改革[J].宜宾学院学报,2013(1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