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现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育 人文教育 综合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都已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会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产生影响,在化学教育中处理好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和谐关系,对化学教育的有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自然科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要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方法,也是知识的积累和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化学教育需要完成的目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功能需要涵盖到几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政治方向、民族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功能。教育可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文化素养功能包括文化的传递、储存和发展几个层面,同时还包括智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两个重要的内容;三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特长、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学者曾经提出,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教育相同,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如果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那么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完成,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二、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学科属于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
1、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化学家改造世界的主要资料就是化学史,化学史中的人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经验,才形成了厚重的化学史料。因此,可以将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刻苦努力故事融入化学教材,让受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利用化学史,可以让受教育者从中领悟出很多的道理,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化学教育中不缺乏美育的踪迹,美育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文科教师肩负的重任,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美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化学中的美育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色彩美、和谐美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锻炼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美在任何学科中都存在,化学学科也相同,化学学科的色彩是非常缤纷的,令受教育者眼花缭乱,化学中蕴含的美不仅蕴含在化学自然现象中,在自然规律中也有着深刻的美感。化学规律和谐、化学反应协调,化学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化学世界中蕴含的美。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更新教学知识。例如,在过渡金属性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瓷器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有关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4、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化学教育应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育的进一步改变。化学学科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一项有利素材,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列举出一些世界中的公害事件,这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人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思想,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活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多样化的素材,主动将其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邱苏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0)
[2]周炯.化学课堂中的人文教育[J].时代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