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摘 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三公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公出国(境)经费在抑制“三公经费”增长的呼声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学校而言,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因公出国(境)经费,保证国际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校;因公出国(境)经费;优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接“一带一路”策略,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因公出国(境)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实行因公出国(境)新常态。有效使用因公出国(境)经费指标,做到合理、规范,促进教育系统人员因公出国(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2013-2015年宁波市教育系统人员因公出国(境)使用情况开展调研,提出了优化高校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的初步建议。
一、学校因公出国(境)经费调研内容及分析
为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预算核定与实际支出的差异,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因公出国(境)经费,设计了《宁波市教育系统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情况调查表》,出访人员按照校领导及行政人员、教师、其它等划分为三类。经费支出类别根据因公出国(境)任务,分为访问学者、中长期培训、短期培训、国际会议、科研合作、项目洽谈、带学生出访、考察互访等八类。
经统计,共有70所单位填写了调查问卷,含高校9所,直属学校16所,直属单位4所,县(市)区教育局5所,县(市)区学校36所。根据单位类型和支出类别详细统计了2015年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情况,包括高校7所,直属学校16所,直属单位5所,其预算经费指标、实际经费总支出、及各类经费实际支出情况经汇总可见,高校预算经費指标基本够用,直属学校和直属单位预算经费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因公出国(境)经费实际的支出需要,采用了从高校调配经费指标的办法。根据调查表后续问题回答情况统计,47.6%的单位(85.7%的高校)认为现行“三公”经费中关于教师因公出国(境)经费的规定不合理,47.6%(14.3%的高校)认为规定较合理,理由如下:师资出国(境)培训经费受“三公”经费制约,严重影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姐妹学校的正常交流与访问、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建议将师资出国(境)培训经费、带学生出访经费从“三公”经费中独立出来;部分单位建议增加“教育国际化”经费项目,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交流出访计划确定“教育国际化”经费指标。根据出访任务类别划分,建议访问学者、中长期培训、短期培训等列入教师培训的经费支出,国际会议、科研合作、项目洽谈等作为科研经费支出,带学生出访、考察互访等单独列入教育国际化项目经费支出。
经调研,发现大多数单位2013-2015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总额没有增加,出访批次数却逐年增加,多数单位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指标不够,从其它单位调配指标的情况;基于前三年因公出国(境)情况定指标,部分单位经费指标甚至为0,很多时候一线教师有机会去国(境)外学习交流,但苦于“三公”经费有限,不得不取消计划或缩短计划,严重影响教师国际化提升进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根据调研对象“2013-2015年本单位因公出国(境)情况”的表格分析,57.1%的高校连续三年因公出国(境)经费指标不够,针对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形势,有些单位根据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示上级主管部门从其他单位调配指标,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部分单位甚至取消了原有的出访计划,挫伤了对外合作交往的积极性,阻碍了国际化的发展。
二、学校因公出国(境)经费优化对策、建议
一是统筹兼顾,合理使用。根据前几年的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和支出情况,合理安排出访团队、分配指标,使出国(境)经费支出节俭、高效,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统计,57.1%的高校反映因公出国(境)经费指标不够用,建议根据上一年度出访经费情况,在出国(境)计划审批后进行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部分单位建议增设专项经费。
二是改革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体制。建议从程序管理为主向实质性内容管理为主转换。
三是细化因公出国人员类别。统计结果显示,82.4%的单位建议带学生出访项目、77.8%的单位建议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项目不列入“三公”经费。根据出访人员类别,建议将校领导及行政人员因公出国(境)考察互访等公务性质出访经费列入三公经费,其他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从其他经费渠道(如教师培训经费、科研经费)开支。
四是加强监督,完善因公出国(境)经费审核工作。部分单位建议主管部门加大对学校师资培训、访问学者、国际会议、科研合作、项目洽谈、带学生出访等项目经费支持,严格把控质量和监督,将更多师生出国(境)自主权下放给学校,由学校按照自身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部分单位反应,现在高校无法直接把钱打到境外培训机构账户,必须通过第三方中转,浪费时间和税款。建议各高校能开设涉外账户,用于直接支付境外培训或访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