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摘 要] 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学科近些年来逐渐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普及和落实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健全他们的人格,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了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工作任务。针对体育教育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体育教育;职业素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191-01
近年来,知识型人才趋于饱和,市场经济对于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迫切渴求,因此,当前教育的主要趋势开始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必须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意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其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岗位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职业,要具有拼搏精神,能够爱岗敬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职业特点入手,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体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的体现上会更加容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优势,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一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应针对不同职业和性格特征的学生,制订实施相关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职业素养
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教师队伍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以德治学,以身作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善于总结经验,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进而满足新时期各种教育的需求。
三、合理强化职业素养的教学比重
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体能情况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还要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结合,通过教学理念的优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跳水、体操等体育项目,来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感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这种项目比较适合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锻炼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为前提,学校多设计实践性强的体育项目,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具体措施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提高职业素养
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时,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就是好的行为,对于学生以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然错误的行为,对学生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教师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积极的教师形象,学生长期在教师职业素养以及行为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与其相同的行为思想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水平与职业水平的目的。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道德、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德育与技术双馨的人才。
(二)通过提高道德水平提升职业素养
在体育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从侧面提升职业素养,在这里我们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年齡、身体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入手,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实际的教学内容,教育目标要科学、合理,在体育教育中,包括很多丰富的德育教学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入挖掘,不断寻找,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奥运赛场上感人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激发爱国热情,最后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事例明确运动员的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在复合型专业人才迫切被需求的今天,体育教育在学生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上也需要加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凤娇,何文聪.用人单位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J].职业,2012(30).
[2]谢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