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2016-07-04 01:02卿尧高朋朋
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匆匆

卿尧 高朋朋

摘 要: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存在这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散文的英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匆匆》

一、引言

散文是與诗歌、小说和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以散文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而骄傲,中国现当代散文由“五四运动”以后初见雏形。《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922年,正逢“五四运动”尾声,其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朱自清先生背负着当时作为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在《匆匆》一文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并揭示了当时年轻人对国家命运感到迷茫的现实。文中关于时间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具有警醒作用[1]。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

二、翻译美学

西方美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仅两百多年[2]。尽管中国的美学思想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现代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傅仲选先生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及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实用翻译美学》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完整的翻译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翻译美学的建立。《翻译美学导论》是中国翻译美学领域的另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该书对中英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翻译美学》则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及总结。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

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包含了三个重要术语: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AO)是指审美活动中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物质。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TAO)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活动中具有美学价值并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即原文。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指语言的形式特征,是可以由人直观感受到的美学价值,即“形式美”。美学理论将其定义为包含审美客体外部特征的自然属性。语言的形式系统审美构成可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得以展现,即语音、词汇、句法等。相对形式系统的物质性、可感知等特性而言,非形式系统则是非物质性的、抽象的。非形式系统是模糊的,一般包含四个要素:“情”、“志”、“意”、“象”[3]。“情”与“志”通常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与“象”则是“情”与“志”的体现。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AS)是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因此翻译的审美主体简单而言就是译者。审美主体具有两个属性:一、受制于审美客体;二、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是指译者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审美再现是翻译活动中的最后一步,因此译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注入译文显得尤为重要。

三、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张培基是中国散文翻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中国散文翻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对《匆匆》译文进行分析。

(一)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音韵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叠词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使用叠词可使得诗词等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此句中,朱自清先生(以下简称朱)将太阳拟人化,用“轻轻悄悄”形象地描写了太阳如少女般曼妙的步伐。张培基先生(以下简称张)则采用英语中常用的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2)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此句中,朱用了对称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匆匆的无奈,两个“只有...罢了”将作者的懊恼与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中,为符合英文避免重复的表达习惯,张没有照搬原文的对称句式,而是采用了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waver and wander”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2.词汇

1.修辞手法

(3)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原文中,作者将流逝的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将时间流逝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形象生动。译文中,张采用了英文中相应的明喻修辞,将该句译为“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从而到达了相同审美效果。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此句中,作者将太阳拟人化,描写了时光流逝的难以察觉。译文中,张直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译为“The sun has feet too”,使译文如原文一样形象具体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

2.遣词

(5)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6)……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挽着的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两句中,朱描写了时间逝去的多种情况,例6)中朱采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式,节奏明快,将读者置身于时光匆匆的状态之中。译文中,张挑选恰当的英语动词及动词短语,用词多样如例5)中的“slipped away”例6)中将一系列时间逝去的动作“flows away”、“vanishes”、“passes away”、“bushing”、“strides”“flits”,不仅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且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美学效果。

3.句法

(7)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Aware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In the evening,when I lie on my bed,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

漢语与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因此在句子表达习惯上有较大差异。汉语重意合,因此原文中,表达时间的状语通常置于主句之前从而为主题的表达做出铺垫。而英文则注重形合,通常将主句置于句首以突出主题。因此译文中,张将时间状语从句置于主句之后,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此句中,朱采用了排比的句式,译文采用了相应的句式以达到形式的效果。同时,张采用了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烘托了原文的韵味[4]。

(二)非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巧妙使用意象可烘托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如例8)中朱通过“燕子”“杨柳”“桃花”等意象描绘了实际的春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在情绪上收到感染,并让读者了解大自然的荣枯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译文中,张使用了相同的意象即“swallows”“willows”“peaches”再现了其美学价值。

2.情感

《匆匆》一文旨在表达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与无奈,如例7)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阐述了时间的匆匆,形象表明了时光的转瞬即逝,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能为力。译文中,利用“flows away”等一系列的动词短语也到达了同样的美学效果。

3.风格

纵览《匆匆》一文,作者通篇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如例7)中洗手、吃饭、躺在床上等动作,生动地描写了时光的流逝以及自己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之感,从而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张在译文中合理地再现了此散文的风格特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翻译如“wash my hands”、“have my meal”、“lost in reverie”等,再现了原文风格。

四、结论

本文仅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分析了张译《匆匆》的审美再现,日后的研究可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研究其审美再现,甚至可研究张译《匆匆》中的审美缺失。散文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散文翻译应受到同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一样的重视。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其选题自由、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泥、结构自由等,“神”即每篇散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由本文对《匆匆》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理论中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正好对应了散文的两大特征,因此翻译美学可以对散文翻译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以期散文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从美学角度研究散文的翻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散文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J].科教文汇,2008(07):229.

[2]曾文雄.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1):44-4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1,168.

[4]张培基.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辑)[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5-60.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匆匆
从《红楼梦》翻译谈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