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花
[摘 要] 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欠佳,学员所学或培训专业与目前市场需求不相符,造成企业亟须人才,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渠道窄、专业不对口等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就要求该校对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科学的渠道,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中圖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79-01
一、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办学研究的价值
(一)职业与职业教育的特性
职业教育就是根据职业的需要,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就是通过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使之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某种特殊技能和熟练的工作技艺。因此,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密切相连。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发展开拓了崭新的道路。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及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德国“双元制”及其创造的“德国奇迹”为代表,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或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大多是职业院校结合教学改革来进行,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上却难有突破性的进展。由于学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院校专业的设置不同,学习和企业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在地方政府也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规则。因此,校企合作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三)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意义及实践价值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开拓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新路。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巨大的实践价值。对国家来说,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未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二、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思路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为指导,在分析当前本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培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敦煌艺术旅游专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和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特点,按照职业教育教学与实习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为基本原则,探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要。
(二)研究方法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现场指导法等不同的实习和教学方式、跟踪考察及反馈。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与企业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调查,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当前职业教育企业校企合作办学最新进展,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制订课题研究制度、研究计划,课题组人员活动计划和分工,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三、开展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社会功能
(一)基本功能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办学研究,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走联合办学之路,特色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才能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研究,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特色的形成,促进学校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研究成果在职业学校的推广使用,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究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中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的状况及开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有效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接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策略,就企业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培训展开调查,并就案例进行分析。
3.研究指导职业学生高效获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扩大就业渠道,使学校的教学、培训与市场接轨。
四、实践启示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方面,敦煌艺术旅游学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敦煌艺术旅游学校是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办学单位。为办好职业教育,该校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服务为宗旨、质量为保障”的办学理念,先后在甘肃、天津、江苏等的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的“订单培养”和“定点就业”合作协议。该校目前开设了旅游服务管理、烹饪、计算机操作、形象设计、幼儿教育、高职班、高中班等,每年旅游服务专业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通过探索实践,能使办学适应企业的需求变化,办出自己的特色;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掌握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职业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需要紧跟我国经济社社会转型的形势,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