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梅
[摘 要] 针对企业来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销售环节成了整个企业运行的关键部分,制定规范化、细致的销售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会计应收账款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当下已经凸显出的问题给予了实质性的建议,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 键 词] 应收账款;管理;控制;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40-01
伴随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企业应收账款业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受到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必须正确运用理论基础对现有问题进行探讨,在发展中寻求管理方面的进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完善相关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为了让应收账款正常地运行,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专项的关于销售管理方面的合同文件,对于该销售合同依据具体的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将其专门划分到具体部门,对于责任制、条款、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审核,并且认真地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针对销售环节不断地调节和完善。针对企业来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销售环节成为整个企业运行的关键部分,制定规范化、细致的销售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前提。
二、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具体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这样企业内部的销售和债务管理环节将更加规范化,为自身产品的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各项业务更好的运行且确定资金的动向。在相关规定落实后,让相关的业务包括落实结算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债务管理、存货预期对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变成终身责任制,产品的生产销售各项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化,为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了更多的利益保障。
三、满足客户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目前订购产品的客户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客户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信誉程度也好,该种类型的客户和很多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合作利益关系,一般情况下这种客户的资金收回比较准时有效;第二种类型客户的经济实力相对第一种比较弱、同时信誉程度落到下一等级,有些时候会出现违约问题,这种客户的钱基本可以全额收回,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基本是良性的合作伙伴;第三种类型的客户相对各方面情况比较落后,客户普遍会用失踪、死亡、破产等各种理由来拖延债款,经常找不到踪影。企业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进行区分,建立分类管理的应对方法,让良好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运行提供支持。
四、客户信息管理细则
经过统计基本将客户类型划分为三个等级,企业应该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专门建立信息数据库,对于客户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专门的登记保管,登录信息应该具体包含公司的规模、银行的信用登记、注册的资金、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内容,重点关注客户以往的信用评价等级,该环节对于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户的信用程度也将影响合作的范围和规模。
五、明确对账职责
企业的运行需要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不同部门应该对于自己的账户财政支出及时进行检查,看本部门的经济支出是否正常,并且将财务状况及时上报到主管财政部门或是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和营销部门是企业运行中的两个关键部门。
六、加强企业的监控力度
企业应该提升对于自身财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依据内部管理的原则,在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具体的监督工作小组,并且聘用专业能力水平高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不同账款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核实,保证账面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建立具体的责任管理制度,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应该对于项目的合作全程负责任,同时对自身内部的各个营销网点及时进行检查和审计,在源头上防止因为管理漏洞出现的公款私用问题。
七、进行预警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预警机制是非常有效且合理的控制方法,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效果。企业内部建立系統化的、详细的预警系统。建立该预警机制的时候保证两个指标,第一是高赊销额,针对个别的用户设定一定的资金额度,在该范围内进行发货;第二种是长赊销期,对于客户的应该收回货款界定一定的数额,让企业人员进行跟单,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资金不到位,停止对于该类型客户的供货,对于原有货款及时的进行收回。
八、制定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与信用政策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对于企业的会计财务风险处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制定出完整的、科学的信用政策,才能够更好地降低坏账的概率。企业应该对于合作客户的偿还能力和基本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在符合实施的条件下制定出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来实现风险的降低。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企业内部的共同努力加以防治,通过法规制度的完善,内控、监督机制的健全,防范措施的加强,最大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刘光林.会计工作中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效控制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