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我国的党执政基础重大工程是紧密联系的。本文通过以讲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和内容为切入点,揭示了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缺陷,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此让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的和实质
中共十八大精神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并且也把十八大报告中所展现的思想及精神进入了党章,进而让党章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也再一次让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得到了人们的瞩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培养工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必须要有合理的目标,并以此坚持奋斗,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对我国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当然,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这两个方面进行,让他们可以通过在理论及精神上两个方面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成为未来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当下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1.培养方式创新度不够。在培养方式上创新意识度不高,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推进,自然也就是止步不前。依据我们当今时代的发展程度,这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的创新度,丰厚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质。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等有关方式去进行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及战略部署,让学生认知到在新时代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键性。当前,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一直都是采纳过去的守旧模式,例如有“学生干部培训班”及“團校集中授课”的方式,而并没有去依据当下网络时代的特征,利用电子相关技术来对培养工程进行有关的就建设,而对培养方式缺乏创新。
2.培养环境水平不高。“青马工程”是属于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并不只是所谓简单的教育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能否依靠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努力来获取到实质性的效率问题,其需要全校甚至是只要牵涉到有利益方的都要进行关注并合作。尽管我国有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操,但事实上只是处于一个“形式”的作用,并没有站在正确的角度去认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培养工程的价值所在,也没有采纳更合理有效的举措去对工程建设进行一定的展开。事实上,现在有部分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内容上过于简单粗犷,内容也没有含金量,还有形式上也过于单一,更没有对学生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的培养方案,这些情况累积起来就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建设产生了恶劣影响。
3.教育者整体素养不高。“教育者”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好与坏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教育者囊括“广大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辅导员”等,他们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而发挥了不同的效果。现在,很多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教育者并没有在其中展现其该体现的价值,也没有去带动学生得主动性,他们的教育方式单一,这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且还有很多教育者实际上并没有关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所以,没有一定的责任感,是无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本质上的正确认识,也就难以去使得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顺利开办及实行。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相关对策
1.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效用。校园文化是现代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在“青马工程”实施中,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但展现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特点、时代特征及院校特色,同时还展现出我国当代大学的校风、学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生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发展。所以,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效用,在强化高校学生文化教育同时,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譬如:历史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另外,应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将有害文化阻断并扼杀,绝不为错误、反动言论给予传播渠道。为“青马工程”的积极开展创建良好校园教育平台。
2.积极和地方政府、事企单位合作。高校应积极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以此争取到各类社会资源,并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合作中,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当代大学生能得到更多进入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可邀请校外各领域、组织的优秀人员参与“青马工程”的实施中,和高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互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经验,以激发他们成才、发展的意识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此外,在社会实践投入上,因社会实践属于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性质开放的一个校外活动,应建立稳定的、长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相关投入得到合理安排,严格按需分配,确保社会实践有序开展。譬如:自2010年5月内蒙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启动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等相关部分高校都发挥了实践的育人功能,逐步建立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优秀青年学生培养工作相融合的发展体系,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为出发点,建立和巩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基地。
3.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信息”是属于21世纪里最宝贵的有效载体。同时,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的成功,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属于一大功臣。当然,也应该清醒认知到网络化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培养工程的“提升、创新”等相关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一方面可通过网络资源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指导。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培养工作的思路及方法,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是非。所以,在实施“青马工程”时必须重视和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院校官网、QQ、学生论坛、微博平台等载体有效引导学生,开辟出基于网络宣传马列主义的新渠道、新方法,定期更新关于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章。
4.配合业余党校的培养工作。高校学生党员是青马主义者最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需要学生党员充分发挥自个人在“青马工程”实施中的示范效用。一方面,“青马工程”能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给予良好载体,共青团组织需要积极配合院校党委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近距离的发挥党员对高校学生的福射效用。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党员学生应时刻做好学生的表率,思想理念上必须和党保持一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学习及实践中,党员学生还应发挥出先锋模范效用。另一方面,“青马工程”实践还可通过推介优秀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来创新培养方式。对培养中的优秀党员分子,应依照党员特点及实际能力推荐参与学生助教、辅导员等校园教学方面的工作,或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程”是属于一项繁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其要要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及采纳各种合理的教育,去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度及熟悉感,进而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信心,这样才能将高校中的更多优秀骨干发展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赵效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多途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5,2:97—99.
[2]章剑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25.
[3]张金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效途径,2014,4:72.
[4]王雯姝.邓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养路径[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2,3:24—25.
[5]甄志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81—82.
作者简介:陈永锋(1987—),男,籍贯:广东阳江、201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广州工商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