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北宋词坛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了许渊冲教授的英文译本,试着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来探讨原文与译文中体现的语言差异,希望能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开拓新的视角。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英文译文 及物分析 英汉差异
一、前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是豪放派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该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古咏情,为读者刻画出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翻译界的大师也译出了各种版本。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系统出发,对苏轼的原文及许渊冲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试从及物角度探讨译文中体现的英汉语言差异,希望在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诗词简介
这首词上阕写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将眼前景色与历史人物自然联系起来;下阕抒情,立足历史、联系现状,是作者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与强烈抒发。创作此词时,作者正处于谪居黄州时期,政治失意,只得寄情山水。然而他心境豁达,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反应了他這种复杂的心境。与大多数的失意作品不同,该词文笔雄健,对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及物过程简介
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纯理功能,它包括人际、语篇和概念功能。其中,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的核心,具体分六种过程:
物质过程表做事的过程,通常有两个参与者Actor(动作者)和Goal(目标)。心理过程表心理活动的过程,有两个参与者Senser(感觉者)和Phenomenon(现象)。关系过程是反应事物关系的过程,包括Attributive(修饰型)和Identifying(认同型)关系。前者包括Carrier(载体)和Attribute(属性)两个参与者,后者则包括Value(价值)和Token(标示)。行为过程是生理活动的过程,常只有一个参加者Behavior(行为者)。言语过程指讲话交流的过程,参与者有Sayer(讲话者)、Receiver(受话者)、Target(对象)和Verbiage(讲话内容)。存在过程即某物存在的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Existent(存在物)。
四、诗词及译文及物性分析
1.原文的及物性分析。
其中体现出以下几点英汉差异:
1.动词。及物性分析的核心是以小句动词为核心,故在英汉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最能体现出动词的区别。汉语动词形态稳定,故汉语常连用动词;而英语一个句子只能使用一个定式动词。故汉译英时常只译出一个动词。在本词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作者使用了谈、笑、飞、灭四个动词,本文将“灰飞烟灭”理解为“消失”,为一个物质过程。译文将“谈笑间”用“Laughing and jesting with his bride so fair”表示,“灰飞烟灭”则译为动词“destroy ”。可见英文会采取更多的及物过程来描述汉语的一个及物过程。
2.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文语法系统严格,句子之间存在严格的标志和成分。如存在过程的标志词语there,而汉语则更偏向句子的意义,需根据句子含义进行判定。
如“一时多少豪杰”一句,三国时期有许多“豪杰”,是一个存在过程;而译文则译为“made”物质过程,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
3.省略与完整。汉语常省略,省略内容可是主语,也可是动词等;而英语作为一门语法系统严格的语言,以动词为重心并展开,上下文语境齐全时多用代词替代,少数情况才适当省略。例如,原文中“遥想公瑾当年”与“一樽还酹江月”均省略了主语“我”;而译文中则补充了“I”。
再如“羽扇纶巾”意为“手拿”羽扇、“头戴”纶巾。可见汉语的省略乃家常便饭。而译文将此句译为伴随状语,用介词“with”和“in”进行过度,由此也可看出汉语中的一些动词可用介词进行翻译。
4.语态的差异。英语有主动与被动两种语态,且被动语态使用广泛;而汉语中被动语态表达的意义常或多或少包涵贬义,因此汉语多使用主动句。
五、结论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在动词的使用、形合与意合、主语或动词的省略及主被动语态的使用上均有不同,故其及物过程也各有不同,然而,从及物性角度分析英汉语言差异仍存在一定弊端,如不同的白话翻译得出的及物过程也不同,故此方法存在一定出入,且笔者没有从词汇及句法的角度进行考察,对译文中词汇语法的运用持保留态度。这些问题在此后的工作中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d Matthiessen,C.M.I.M.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third edition)[M].London:Hodder Arnold.
[2]朱纯深.宋词英译[J].中国翻译,20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