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萍,徐丽娜
碘伏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换药中的临床应用
崔丽萍,徐丽娜
[摘要]目的观察碘伏在脓肿切开引流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将160例深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患者分为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86)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冲洗脓腔后,采用0.5%碘伏纱条引流。对照组(n=74)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冲洗脓腔后,采用凡士林纱条引流。结果试验组换药次数(7.8次)及伤口愈合时间(9.7 d)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5.2次和16.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碘伏消毒液引流脓腔能加快伤口愈合,操作简便,安全性能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碘伏;脓肿;切开引流术;换药
脓肿是急性炎症中器官或组织内出现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属渗出性炎中的化脓性炎。脓肿切开排脓引流术是治疗脓肿的主要治疗手段,特别是深、大的脓肿,在脓肿切开后冲洗、充分引流脓腔内的分泌物,是治疗脓肿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方法[1-2]。深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护理人员在换药过程中应做到尽量排除脓液,清除坏死组织,彻底引流,迅速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快速生长,以利于创面愈合。为观察碘伏在深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于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将来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0.5%碘伏纱条引流及0.9%生理盐水凡士林纱条引流法对患者伤口进行处理,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将来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睡眠欠佳等全身症状;脓肿周围均伴有明显红肿、压痛,局部皮温增高。经患者均知情同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6例,男45例,女41例,年龄14~70岁,平均(45.4±6.8)岁。其中14~20岁16例,21~30岁13例,31~40岁13例,41~50岁15例,51~70岁29例。肩颈及背部脓肿66例,会阴部脓肿12例,四肢脓肿8例。脓肿直径1.1~8.2 cm,平均(4.5±0.6)cm。切口直径0.8~3.4 cm,平均(1.6±0.3)cm。对照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15~68岁,平均(44.8±6.6)岁。其中14~20岁14例,21~30岁10例,31~40岁11例,41~50岁16例,51~70岁23例。肩颈及背部脓肿53例,会阴部脓肿12例,四肢脓肿9例。脓肿直径1.0~8.1 cm,平均(4.4±0.7)cm。切口直径0.7~3.5 cm,平均(1.6±0.4)cm。2组患者脓肿大小及切口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外科换药室固定人员负责伤口观察及处理。试验组、对照组均每天换药1次,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处理。(1) 试验组:常规消毒皮肤,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冲洗脓腔后,用0.5%碘伏浸湿高压灭菌的纱布条,对伤口进行引流,外敷无菌纱布。(2)对照组:常规消毒皮肤,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冲洗脓腔后,再用0.9%的生理盐水浸湿高压灭菌的凡士林纱布条,对伤口进行引流,外敷无菌纱布。
1.3观察指标(1)询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如体温、疼痛、功能活动、食欲、睡眠等症状改善情况;(2)检查伤口愈合情况;(3)记录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措施
2.1引流前护理引流前的护理,重要的是换药室要有清洁的环境,光线充足,温度合适。空气污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信息途径之一,而换药室内人员往往频繁流动,这就容易造成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传播。所以,换药护士必须有责任心,要戴好口罩和帽子,穿好工作服,在换药前后必须洗手消毒,保持无菌状态。为了防止感染,必须将所有换药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并做到一次性使用。
2.2引流中护理操作过程,将伤口从外向里消毒,并规定范围,距离伤口至少应10 cm或更远。引流换药的医务人员,必须集中精力,动作要轻柔敏捷,并准确到位,避免不必要的意外损伤出现。由于脓液容易在创口处形成脓痂,塞住引流出口,要求在换药时要用蚊式钳轻轻撑开,将浓液清除干净。当填塞引流条的时候,要紧贴患者的创面,内口要到位,要尽可能做到引流通畅,最好让创面肉芽从下朝上、从内至外生长。这样做可以避免桥形愈合,使手术效果更佳。当发现患者脓肿表皮发黑、发臭、分泌物多的情况出现时,必须每一天都要用双氧水清洗,之后剪去坏死发黑的部分,用0.11%的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后,可采用庆大霉素8~16万U滴于疮面部位,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敷。当坏死组织修剪完毕以后,脓肿边缘形成红润组织时候,用双氧水棉球擦洗,之后,再用0.11%的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并用康复新滴在无菌纱布上,填满整个疮面,外部包敷棉块,做到每日1次。
2.3引流后护理引流后的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饮食指导十分重要。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患者,比较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防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也要忌食生冷之物及油腻的东西。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尽量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和牛奶,加之新鲜水果、蔬菜等。对有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静脉补充白蛋白、复方氨基酸、新鲜血浆等营养物质,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临床表明,对于肛周脓肿患者,若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会导致病程经久不愈,有的还会加重肛周脓肿继而引起肛瘘或直肠瘘等。因此,必须做好脓肿周围皮肤护理,这是防止深部脓肿病情迁延或加重的需要。
3结果
3.1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实验组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
3.2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比较不同年龄段的实验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见表2~6。
表2 14~20岁年龄段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
表3 21~30岁年龄段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
表4 31~40岁年龄段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
表5 41~50岁年龄段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
表6 51~70岁年龄段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
4讨论
深部脓肿感染是临床上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感染性伤口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使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液化、脓腔形成。深部脓肿常常脓腔较大,部位较深,引流不畅,治疗上颇为困难,如不尽快把脓液引流出体外,感染灶将进一步发展,脓腔压力增大,可向周围破溃,严重者形成窦道或瘘管。致使感染经久不愈。针对创口感染源使用有效的消毒剂直接冲洗创口引流,尽量减少局部组织滋生的细菌数量,是防止创口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3]。
碘伏溶液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新型杀菌剂,是聚烯吡咯烷酮与碘的络合物,能引导碘到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氧化和碘化菌体内疏基化合物、肽类和蛋白质等,从而使细菌失去活力,不再复制和繁殖,对各种细菌、真菌及芽孢具有迅速杀灭作用[4]。碘伏的作用特点是杀菌力强,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并能维持较长时间。碘伏引流不但能直接杀灭伤口中的细菌,亦可杀灭伤口周围组织中残留的细菌,有效地起到最大的抗菌作用[5]。碘伏又称聚维酮碘,具有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毒性极低、作用持久、易容于水的持点,其杀菌效果不受血液、脓液、肥皂和pH的影响[6]。临床主要用于外科清洗伤口,术前准备、术野消毒、手术器械的应急消毒等。近年来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牙周炎、牙龈炎、阴道炎等,均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
此临床观察显示,实验组应用碘伏引流后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证实了碘伏在深部脓肿切开引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分别对14~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及51~70岁的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后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实验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进一步显现了碘伏在不同年龄段深部脓肿切开引流中的有效性。此外,笔者还注意到,2组患者年龄较轻时,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相对较短;而年龄较大的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则相对较长。可能与年龄较小患者机体新陈代谢相对较旺盛,而年长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有关。因而临床上,对于深部脓肿,早期清创、去除坏死组织,采用碘伏持续引流对于脓肿的愈合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朱影,潘丽娟,等. 0.02%碘伏溶液用于深部大脓腔冲洗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6-8.
[2]高山.术前应用抗生素、术中碘伏冲洗手术切口对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55-56.
[3]杨朝荣.碘伏对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733-734.
[4]师阳,陈强,艾万朝,等. 碘伏、甲硝唑溶液冲洗切口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外医疗,2008,27(8):22.
[5]沈磊,刘成伟,蔡定妍,等.碘伏消毒液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2):137-138.
[6]胡兆勇,屈安,丛新德. 聚维酮碘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7):307-308.
(本文编辑:林永丽)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odophor in patients with abscess incision drainage
Cui Liping, Xu Lina
(No.309HospitalofCPLA,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odophor in patients with abscess incision drainag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patients with deep abscess incision drain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n=86)and the control group(n=7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drained with 0.5% iodophor ribbon gauze, following complete rinsing of the vomica with 3% hydrogen peroxide solution and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flui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drained with vaseline ribbon gauze, after complete rinsing of the vomica with 3% hydrogen peroxide solution and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fluid.Results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the averag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7.8)and healing time (9.7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15.2 and 16.4 days) (P<0.01).ConclusionIodophor disinfectant drainage had the advantages of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 easy manipulation and better safety, and it wa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extension.
[Key words]Iodophor; Abscess; Incision drainage; Dressing change
[作者单位]100091北京,解放军第三○九医院
[中图分类号]R632.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6.03.020
(收稿日期:2015-05-19)
·临床医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