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话社神

2016-07-04 08:49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后土女娲天地

◎景志刚



皇天后土话社神

◎景志刚

神话,一个民族对自然、对世界、对自身最原始、最朴素的理解和想象。天化万象、地生万物,在远古先人的认知中,再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力量,天地有灵的观念自然应运而生。

在古语中,“神祇”一词便分别指天神和地神。“天神曰灵,地神曰祇”,“祇,地祇也”。从封土为社的天然祭坛,到举国公祭的皇天后土,再到遍布城乡的土地公庙,记录着古老农耕民族对黄土地的原始记忆。

开天辟地:土地与创世神话

开天辟地的创世传说,自然是上古神话中有关土地的最早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英雄的横空出世,不仅创立了乾坤,还以一己之躯,奠下了万世之基,“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在后世子孙心中永存天地。

同其他民族的造人神话相比,女娲抟土造人的想象更具东方特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以黄土为血肉的新生物种,一定是黄皮肤的东方民族,华夏儿女自此从骨子里便沉积了土地的基因。

女娲娘娘不仅有造人之功,更是救世之主。“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神仙打架,众生遭殃,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须知这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同样也源自土地,乃是土地精华所聚之神物。

待到鲧禹治水的时候,已经是历史与传说互相混杂的时代。“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后来鲧因盗窃事发被杀,“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息壤”这种东西,据说是一种神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可以堵塞洪水。无论是鲧以之构筑堤坝,还是禹用它铺设沟渠,拥有神力的息壤实在是功莫大焉!

封土为社:自然的原始崇拜

在古代中国,土地神又称为社神。“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神以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等,都被称为社。

从社神的演化过程来看,其实并非某一固定的神祇。最早被崇拜的社神形象便是土地本身,“有虞之王……封土为社”。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土地实在是太辽阔了,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膜拜到,只有堆一个小土丘来祭祀。在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园内,建于明代的社稷坛上的五色土,还存留着“封土为社”的远古遗风。

除了土丘,与土地有关的一些东西也被加入社神的行列,如石头、树木、木桩等。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石的本质仍然是土。最早以石作为社神的,是黄河流域的殷商部落以及其后的周部落,“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社之主,盖用石为之”。这种祭礼一直延续到后世,金代中都的社坛“其主用白石,下广二尺,剡其上,形如钟,埋其半”;清代北京的社坛“中设石社主,半在土中,祭毕全埋,覆以木盖”。

出于农耕时代的思维方式,树木自然也与土地关系密切。“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古人认为,土地孕育万物,而树木是万物的代表,因此以树为社来表达对土地的景仰。夏商周三代都曾以树木作为社神,但具体树木的种类并不一样,夏代用松树,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树。

尊地为母:社神的人格演变

原始农业的发展、部族关系的强化乃至国家意识的形成,使人们对土地以及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在先人的眼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父为阳、母为阴,母亲孕育子女,大地化育万物,自然应当尊大地为母。随着“地母”观念的逐步形成,社神的属性也开始由自然物向人格化转变。

在后世传说中,“地母”大体有两位:一为女娲。这一说法接近于图腾崇拜,因为这里的女娲形象并非一个自然人,而是半人半神甚至半人半兽的神祇。“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就连屈原也对女娲的出身提出质疑,发出了“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询问。

另一位“地母”就是后土。“后土,土神也”。关于后土的来历,更是众说纷纭。首先最初为男性,“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另有后世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共工氏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善于治水的氏族部落,鲧曾担任该部落的首领,鲧之子即共工氏之子,句龙、后土、大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隋唐以前,后土均奉为男像,武则天时已经出现女像。到宋代时,其女性角色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扬州后土祠供奉的就是妇女形象,当时一些正统文人对此还颇有微词。

基于对部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夏商周时代常将土地崇拜与祖先崇拜合并进行。民国学者傅斯年就认为,“盖夏商周同祀土,而各以其祖配之,夏以句龙,殷以相土,周以弃稷”。

皇天后土:社神在庙堂

对于古代中国的帝王来说,天地乃是最高的神灵,是皇权正统的来源。土地神既然代表大地,自然也要体现最高的尊贵、权威和礼遇。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了分级祭社的体制,国家有大社,王室有王社,诸侯国有国社,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与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在这种情况下,社神、社祭在官方与民间的分化不可避免。

为了巩固皇权的需要,后土在官方的语境中,其作为“土地总神”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由于天地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祭祀,后土遂成为历代帝王、官方的专祀对象。特别是唐宋时期道教兴盛,后土被列为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之一,尊号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与神话中的玉皇大帝齐名,“天公地母”“皇天后土”的信仰体系正式形成。尽管宋代之后官方祭祀逐渐淡出,但民间信奉的热潮依旧延绵不绝。

福德正神:社神在草野

与高高在上的后土不同,土地公这位白胡子老头在民间有着更高的人气和更好的人缘。土地公又称社公、土地爷,在等级分明的神仙体系里品阶很低,大致相当于古代官员中最底一层的地保。职位虽低,干的活可不少,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等,可以说是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百姓的日常琐事无所不包。

土地公的原型是谁,并无确切记载,而民间传说却不胜枚举。常见的说法是指张福德,周武王时期的总税官,辞世后民间感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尊为“福德正神”。宋代时,一村一坊、一山一丘、一园一庙甚至一店一户,都可以有自己的土地公。百姓也乐于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奉为土地公,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如萧何、曹参、韩愈、张旭甚至岳飞,都曾被不同地方拜为土地公。

土地公在普罗大众的心中,永远是白发苍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有求必应的老人。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每到一地,也是先唤出土地老儿来问个究竟。

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有名的土地神颇为另类,这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他身材矮小,善于土遁,先是助纣为虐,后助周灭纣,死后被封为土府星君。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当今天的我们站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徜徉于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陶醉在瑰丽奇幻的想象空间,聆听着天边诸神的耳畔絮语,不知以怎样的感念和情怀,才能回馈大地母亲赐予生命、哺育万物的恩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猜你喜欢
后土女娲天地
女娲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女娲造人
晋中南地区后土图像流变及原因述论①
女娲造人
拾天地之荒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试论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