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发展,珍视独特感受

2016-07-04 22:25沈雯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笔者教材算法

沈雯

在两年前,笔者听了一堂“退位减法”的课。执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例题:23—7,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它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教材上的解法:把23看作10和13,先把13减7等于6,再加上10等于16,所以23—7=16。毫无疑问,这个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但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迟疑着想举手发言,因为执教老师上得非常投入,可能没有察觉,也可能视而不见,学生就把手放下了。这个细节被笔者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接着,执教老师出示了一组组形式各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进行口算。课后,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反馈效果确实不错,学生对书上的计算方法掌握得很牢固。

由于执教老师基本功扎实,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这节课被评为优秀课。

两年后的今天,笔者同样上“退位减法”这一课,我进行了大胆尝试,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出示例题:23—7。

师:这道减法题该怎样口算?你是怎样想的?请每一小组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交流声,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声。没过多久,许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1:我是把23看作10和13,先算13减7等于6,再算10加6等于16。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这种算法,学生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接着,笔者又问:“你是这么想的吗?”“不是”“还有”……马上,又有许许多多的小手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

生2:我是把23看作13和10,先用10去减7得3,再加上13就是16。

生3:我是把23看作16和7,先算7减7得0,再算16加0等于16。

生4:老师,我和他们的想法都不一样。我把23看作20和3,把7看作3和4,因为3减3得0,20减4得16,所以23减7就等于16。

……

不一会儿,黑板上呈现出了学生的好多种不同的算法,还有几个学生在跃跃欲试,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笔者也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表现鼓起了掌。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又开始交头接耳,最后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他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希望他们选用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口算减法。

同一内容,同一教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两年前所听的那堂课,在当时被认为是优秀课,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看来,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在重视以知识技能为教学目标的两年前的课堂上,执教老师努力遵循了传统的“教师引导讲解算法——学生机械记忆算法——重复训练强化算法”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模仿、记忆、运用,虽然学生牢固掌握了教材所教授的计算方法,但学生并没有体验到学习的这一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更应重视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情感的体验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笔者所设计的那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儿童的内心是丰富的,即使对于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他们也有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对于“23—7”这道退位减法,他们有不同于教材的计算思路。生1的想法是教材所教授的,生2、生3、生4……他们的想法教材上没有,难道说他们就是错的吗?是不简便的吗?每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受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笔者就为他们的期望创设了条件和机会。而在两年前所听的那节课上,笔者记忆犹新的那只孤独的小手,他是想发表自己不同的算法,但执教老师连机会都没有给他,就忙着按部就班下去。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是极为可贵的一个萌芽,这个后果是多么可怕啊!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正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诠释。

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有如下几点感悟:

1.教师要用好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没有谁是权威,教材不是权威,教师更不是权威。教材不应该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能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更不应死盯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而应该从教材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笔者在尝试着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提出不同于书本的观点上,教学中也在向使学生“想说、敢说、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细心呵护学生创造的萌芽

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光体现在美术作品上、日常生活中,当然也会在数学中加以显现。作为我们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即便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这是他的感受,教师就不能轻率地否定它:其次是善于挖掘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开采矿山的工人,学生犹如藏有巨大财富的矿山,要让他们的智慧、财富尽情地展现出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期初,笔者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方面的尝试。实践表明:这一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是极为有益的。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和独特的想法、解法。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组内成员、各小组间往往能擦出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应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充分体现这一点。除此之外,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

英国教育家约翰·保罗说过:“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让我们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笔者教材算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