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究

2016-07-04 09:42刘行兵王丹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刘行兵,王丹辉

(河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究

刘行兵,王丹辉

(河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高等教育,必将带来教育观念、体制、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分析高等教育存在的固有问题,接着分析在线教育,尤其是MOOC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最后论述大数据对高等教育评价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在线教育;慕课;大数据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于互联网的共享和连通性,实现了信息的透明,对传统理论、人们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都产生极大影响,需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组织资源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然而,在教育领域,几十年来,教室内变化的仅仅是桌椅的颜色,“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其实互联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已在进行。

1 高等教育的三道篱笆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领导也有清醒的认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秋季分论坛”上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创新实践脱节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组专家王烽认为:高等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有些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陈旧,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没有体现;传统教学方法需改进,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实践环节特别薄弱等。

以上问题仅是高等教育众多问题突出几个,从形式上看,高等教育存在三道篱笆。第一道篱笆是一考订终生的入学制度。高考没有被录取,很难在大学里进行学习,即使达到课程要求也很难得到相应认可的证书。第二道篱笆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壁垒。当一个学生被某个高校录取,就必须听这个学校教师的课,完成学校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接受该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第三道篱笆是人才市场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慢反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难及时反馈到高校,落实到教学大纲中去,导致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如果把一个高校比喻一个加工厂,并非所有想进行深造的学生都有机会,虽然目标相同,多个高校是并行加工,人才的输出是不同的,输出人才的好坏是一种弱反馈机制。

2 在线教育正在拆除高等教育第一、二道篱笆

在线教育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

在线教育中不得不说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兴起,在美国的顶尖大学相继开设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免费选择课程,主要由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提供,为学生网络在线系统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全球MOOC发展迅速,仅2013年课程翻一翻,全球学习用户接近1 800万。对于以用户中心,提高用户体验的课程的模式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如课程本地化、自觉模式、付费认证。

2014年5月,我国于由高教社“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合作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已与60多所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推出近500门精品慕课课程,截至2015年12月,选课人数更是突破700万。同时,“中国大学MOOC”为110所高校开设了近500门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课程。从数据来看,“中国大学MOOC”的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建设移动端应用,丰富产品内容,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

网络公开课在中国已得到逐渐认可,能否达到拆除大学“围墙”的效果有待时日检验。这将出现国内高校的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同“网”竞争的情况。教育部引导更多国内高校推出精品课程和网络公开课,高校下决心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还有一个过程。

3 大数据将拆除高等教育第三道篱笆

高校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大纲不合理、学校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脱节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教材和教学大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性;二是教师更新知识的过程性;三是高校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的反映迟钝。高校为社会输出自己认为的人才,而社会所需的人才反馈到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很慢,这里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慢反馈机制称为高等教育的第三道篱笆。大数据将拆除这道篱笆。

教学“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个人或单位填写数据转向“大数据”系统自动跟踪评价,使得评价更加合理、科学。近年来,关于学生就业率的统计很受诟病:有些学校为提高所谓的就业率,不惜造假。今后学校就业情况将通过毕业学生所在单位提供,使造假成为不可能。毕业学生在新单位工作表现与在校学习知识相关程度通过“大数据”能清晰可见,直接反映出哪些知识是陈旧的,哪些教学方式不足、哪些能力是需要学校亟待培养的、哪些新知识是需要补充的。同时,多种评价体系将由“大数据”来完成,如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质量的评价,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的评价等。“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克服了由于用人单位广泛性和分散性带来的评价困难,使高校对毕业生入职后的跟踪评价途径更为广泛,反馈的信息更加全面真实,可指导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来适应社会需求。

4 未来教育展望

“互联网+”高等教育将是一种全新教育形态,这不仅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丰富,更有可能是颠覆。未来大学更多功能将更加偏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知识传播被将会弱化。教师和学生概念及行为也将发生质地变化。下面就教学方面和学习方面进行展望。

4.1教的方面

第一,教师可不在教室上课。在线教育表明,教师已可离开教室为学生上课,这种上课方式完全不再受位置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知识内容可在互联网上被无限多的学习者接受,使得知识传播更快更远。第二,教师不必再重复上课。教师可能因一门课或一本书讲一辈子,这种情况将被取代,教师将本门课的内容录制好,不同程度学生可自行学习。讲课内容将是一个教师资格的重要要求。第三,教师需不断完善和补充新知识。教师需不断补充新知识,完善讲授内容和讲授技巧,方能吸引学生不断点击学习其讲讲授内容。陈旧的知识和呆板教学方法将被淘汰。第四,传授知识将通过大数据自动更新。新的知识获取将通过“大数据”从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所需直接反馈到教学端,由教师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加注到他的教学内容中去,以吸引和促进学生学习。第五,教学效果将实时显示。教学效果将通过物联网跟踪、数据分析实现可视化,教师可快速调整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

4.2学的方面

第一,学习者不再受入学限制。学习者不需参加国内高考,直接在网上注册账号进行学习高等教育知识,其能力认定将由网络工具测试认定,颁发证书。证书将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第二,新学习内容将根据通过系统推荐获取。系统将根据每个学习者基础和职业规划建立模型,根据学习者的进度,系统将自动推荐学习内容。学习者不受某个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系统中的教学大纲产生将通过大数据和教育专家共同制订。第三,学习者不再受学校和教室限制。学习者学习只需在网上进行,只有在接受辅导或实验时到学校进行,学校对辅导或实验不应仅对本校学生,要对全社会开放。第四,知识掌握程度可实时展现。学习效果通过网上测试、系统分析可及时显示,学习者清楚自己哪些已掌握,哪些需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2]谢璐妍,郑鸣九.“大数据”时代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59

[中图分类号]G40-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231-02

[收稿日期]2016-05-12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