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

2016-07-04 14:01曹瑞斓
江淮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黄梅戏挑战

曹瑞斓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2)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

曹瑞斓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要:黄梅戏是中华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独特魅力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不断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仍存在传播主体单薄、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式单调等困难和挑战。加强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海外受众,加强传播研究、提升传播效果。

关键词:黄梅戏;海外传播;特征;挑战;方向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黄梅戏是一个艺术宝藏,它已发展成为在中国流行区域最广、观众年龄及文化层次涵盖面最大、对其他艺术门类兼容性最强的戏曲类型。[1]加强黄梅戏的海外传播,既是这一文化形态持久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对于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促进黄梅戏艺术传承创新,提升黄梅戏自身发展力;对于联络海外华人情谊,激发海外华人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外传播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从赴朝鲜演出到在美国高校巡演,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为其进一步推进海外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梅开一度阶段。这是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起步阶段。1953年,黄梅戏走出国门,赴朝鲜演出。1959年底,电影《天仙配》正式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是黄梅戏梅开一度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一经推出就被推荐参加第九届国际电影节,并在埃及和芬兰中国电影周上映,成功跨入国际影坛。这部电影在香港地区的公映也斩获成功,出现了连续上映35天280场的空前盛况,甚至打破了以往在香港放映过的欧美影片的票房纪录。黄梅戏电影诞生之初的约十年时间里,大陆拍摄了近20部黄梅戏电影。香港地区的影片公司当时拍摄的黄梅戏电影被称作黄梅调电影,是此时大陆黄梅戏电影产量的近3倍。

(二)梅开二度阶段。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在这个阶段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它始于改革开放。安徽黄梅戏数度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受到观众的赞扬和鼓励,促进了黄梅戏事业的繁荣。一是在港澳地区演出获得成功。1981年冬,安徽黄梅戏剧团第一次抵达香港,在新光大戏院上演了《天仙配》、《女驸马》和《罗帕记》三出、共计8场的经典剧目,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演出期间,不仅电台播放黄梅戏,就连许多商店也通过播放黄梅调来招揽顾客,甚至有两位日本东方艺术研究专家专程赴港观看了全部的8场表演。此次黄梅戏在香港的首度演出是香港黄梅戏兴起以来的又一次热潮。1987年,以电视片形式出现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七仙女与董永》、《天之娇女》和《血冤》陆续对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发行,对扩大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1993年秋末冬初,马兰、黄新德领衔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港澳地区演出《红楼梦》。三场演出之后,不论是观众、演出的主办单位,还是港澳媒体,无不对此次黄梅戏演出赞赏有加。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同时还增加了马兰等黄梅戏艺术家的知名度。二是引起众多海外学者关注。黄梅戏在海外扬名,不仅让受众得到了艺术享受,同时也吸引了海外汉学研究者的目光。1988年,汉学家罗志豪、国际传统音乐协会德意志分会主席柏兰德尔博士、巴姆贝尔克大学女教授音乐科学家布吕克博士、北爱尔兰女王大学音乐与汉学教授沃尔皮特博士、汉学家吉尔特女士,亲临我国,考察了安徽黄梅戏学校的戏曲教学,参观了黄梅戏剧院,观看了黄梅剧团演出,并与戏曲理论家、导演、剧作家、黄梅戏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民族乐器演奏家等作了专题学术交流。

(三)梅开三度阶段。这是黄梅戏海外传播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发展的阶段。与黄梅戏在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阶段风靡大陆、轰动港澳所不同的是,进入世纪之交,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虽然黄梅戏的新剧也在不断创作诞生,但在黄梅戏新剧中经典剧目缺乏,同时受演出市场和其他表演艺术样式的冲击,黄梅戏的显性观众群体有萎缩趋势,但还是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隐性观众群存在。[2]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唱响黄梅戏”的号召下,黄梅戏人努力探寻创新黄梅戏海外传播之路。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扩大海外传播。2005年,经典剧目《天仙配》被拍摄成VCD对海内外公开发行。这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新探索。之后,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演艺集团为推动当代黄梅戏的对外传播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在台湾地区销售了第一批富有安徽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光盘。除此,安徽演艺集团还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合作,内容包括共同策划并组织适合美国表演市场、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剧目,开拓海外演出。2013年,《女驸马》在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中荣获最高大奖 “特别奖”。2014年年初,继在韩国、新加坡、泰国、越南、日本及港台地区播映后,表现清朝乾隆年间黄梅戏第一代宗师邢绣娘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的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在美国播出。二是应邀出访演出,登上国际舞台。2008年,歌手谭维维在悉尼娱乐中心唱响《女驸马》。2010年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的邀请,以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团队访美,不仅表演了黄梅戏经典剧目,还在当地接受了专家访谈,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题为《百年黄梅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戏剧》的报告。不仅如此,访演团还在美国高校巡演,与师生交流互动。这些对在海外传播黄梅戏艺术,增进英语国家人民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联合多方力量,促进海外传播。黄梅戏在海外的再度兴起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这里不仅有黄梅戏人的拼搏和汗水,也有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2013年安徽省侨办、海外交流协会、对外友协主办,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联合美东安徽文教交流协会、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休斯顿中国旅美专家协会、南佛州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协会、圣安东尼奥华人商会等承办了《皖风徽韵美洲行》大型演出活动。这一活动于农历春节期间在美国纽约、费城、休斯敦、佛罗里达、圣安东尼奥等五城市公演。此外,由海外华人谈成林女士发起并成立于美国洛杉矶的美国黄梅戏协会每年都邀请国内各级黄梅戏剧团到美国演出。四是开展对外宣传,助推海外传播。报刊媒体在这个阶段也对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助以一臂之力。2009 年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第7版刊登了近一个整版篇幅的有关黄梅戏的深度专访《黄梅人说黄梅戏》,以帮助海外读者了解黄梅戏的历史、理解黄梅戏的意义,对推进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特征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历程,可以看出它凸显了传播主体不断扩大、传播媒介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扩展的主要特征。

(一)传播主体不断扩大。当代黄梅戏的传播主体包括组织策划者、黄梅戏班社和艺人,他们深刻地影响了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如今的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机构进行策划和组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开展制作工作,有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参与或组织。他们都属于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比如,安庆市政府于2013年主办的黄梅戏展演周活动就是由地方政府为传播主体,旨在提高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友人走进黄梅戏故乡的传播活动。

当代黄梅戏的传播活动主体还包括黄梅戏舞台演出的主体,主要是黄梅戏舞台演出的班社和艺人。在当代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班社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对当前的黄梅戏班社多从其职业化程度的角度进行区分,将班社划分为职业性班社和非职业性班社。职业性班社被称作专业剧团或专业剧院,而非职业性班社则被称为民间戏班或业余剧团。[3]在早期的黄梅戏海外传播中,职业性班社是传播主体,他们拥有雄厚的演出实力,其高度职业化的演职队伍更有可能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于剧目编排、演员培养、场景设置上,便于组织大规模的演出,在传播活动中的专业水平较非职业性班社更易得到认可,作用远远大于业余班社。在当前的黄梅戏海外传播中,职业性班社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不同阶段,专业演出团体在海外演出所带来的黄梅戏传播效果都是影响深远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业余班社的影响力正在日渐提高。黄梅戏爱好者自发搭建的黄梅戏交流平台让黄梅戏在海外民众中的传播更具亲和力,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比如,在新加坡,就有一位戏曲教育工作者组织了学生黄梅戏演出团体,自编自导自演黄梅戏剧目,曾赴韩国交流演出,不仅培养了当地青少年对黄梅戏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黄梅戏唱段,挖掘了他们的表演潜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和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黄梅戏艺术传播到了海外。

作为黄梅戏传播的主体,黄梅戏艺人在黄梅戏海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演员的表演能力强,在表演活动中可以调用的物质资源较为丰富和先进,能够吸引接受水平较高的受众,有利于提高舞台表演的效果,促进海外传播的社会反响和影响力。之所以黄梅戏能够在2010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标本永久纪录、收藏和保存,与黄梅戏专业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有着密切关系,这从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这个事实得到佐证。

(二)传播媒介不断创新。当代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网络新媒体,它们共同推动当代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黄梅戏能在海外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影和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当担头功。这些传播媒介综合了黄梅戏、音乐、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电子声像手段,突破了黄梅戏演出必须依赖实景舞台进行现场演出的时空局限,延伸了受众的视听功能,是当代黄梅戏向海外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为海外受众了解和接受黄梅戏提供了有效的媒介。梅开一度时期大量的黄梅戏广播节目以及海内外录制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剧,都展现了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斐然成绩。正是传统大众媒介拉近了黄梅戏与世界的距离,成为黄梅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4]

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以及对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如微博、博客、手机APP等,已经成为当代戏曲传播的重要渠道。[5][6][7]黄梅戏的网络传播发展历程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一些黄梅戏剧团的官方中文网站建成,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故乡网、芜湖县黄梅戏剧团等,提供黄梅戏剧目的中文音像、文字和相关资料在线观看、研读和下载服务。包括中国戏曲网在内的戏曲研究机构也在其官方网站上投放与黄梅戏相关的内容。此外,大型视频共享网站和门户网站,如百度等,也为网民提供黄梅戏剧目演出的视频。

(三)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播方式大体可分为剧目演出和学术交流两种。由国内专业剧团事先排练好剧目后在海外舞台上演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常见形式。此外,在一些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活跃着一些黄梅戏爱好者和传播者,他们组织了自己的剧团,在其所在国国内及国外,或排演黄梅戏经典曲目,或编演自创剧目。

学术交流也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编排黄梅戏演出剧目参加在海外举办的艺术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黄梅戏艺术的优秀成果;在国际学术平台上通过撰写学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借助网络撰写博客日志或开展论坛主题讨论,表达黄梅戏研究者和爱好者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认识和见解;邀请海外同行到我国境内访问或黄梅戏演职、研究人员出访海外进行考察和调研。这些都有利于提升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推广和把握黄梅戏在海外的市场,促进黄梅戏的海外传播。

三、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及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既拥有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又面临文化背景差异、传播主体能力、外译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创新等严峻挑战。

(一)传播主体单薄,相关人才匮乏。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使黄梅戏的海外传播面临在异质文化中传播的挑战。在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由于海外受众总体的文化环境、语言使用与黄梅戏体现的文化和语言存在很大差异,面对文化背景差异,黄梅戏传播主体力量仍较薄弱,难以适应海外传播的要求。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加强传播主体力量建设,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因此,培养既善于剧目排演组织、又善于国际交流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既懂得戏曲文化、又了解外国文化的黄梅戏艺人,培养既精通中外语言知识、又深谙黄梅戏唱腔的口译、笔译人才是拓展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当务之急。

(二)传播媒介单一,外译力度不足。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是黄梅戏的主要传播介质,黄梅戏海外传播的渠道单一,缺少国际演出机制和渠道。除了在新媒体利用上存在不足以外,黄梅戏外译工作力度也显不足。比如,与黄梅戏中文网站极不相称的是黄梅戏外文网站,特别是英文网站建设滞后,至今没有黄梅戏专门英文网站,只有在中国文化网、中国国际旅行社网、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等少数全国性网站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沪江网等个别地方性网站上能够找到一些关于黄梅戏的简要英文介绍(仅有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黄梅戏的英文介绍稍详细),缺乏对黄梅戏历史传承、发展动态、主要表演艺术家、作品内容等深入细致的解说。这些制约着英语大众对黄梅戏的了解、学习和欣赏,也影响黄梅戏与国外其他艺术形式间的交流和合作,阻碍黄梅戏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推介。

(三)传播方式单调,传播路径较窄。目前,黄梅戏海外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内剧团在排练后赴海外进行舞台剧目表演,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局限性比较明显。不仅如此,黄梅戏在海外华人剧团演出中的出镜率也不高,海外受众观赏黄梅戏舞台表演的机会较少。黄梅戏在学术交流方面,也主要是参加文化艺术节,举办名家艺人讲座,极少有海外汉学研究者对黄梅戏进行研究和探讨,也很少有对黄梅戏海外传播进行的专门研究。另外,对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还缺乏战略规划。对已有的海外传播实践报道量少、覆盖面窄、新闻挖掘层次不深,国外受众缺少了解和消化黄梅戏的途径,国内受众和研究者也难觅相关信息资料,也影响了国内受众向海外传播黄梅戏。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黄梅戏海外传播的支持力度,但总体来说,海外传播活动缺乏整体布局,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创新黄梅戏海外传播方式,拓展黄梅戏海外传播路径,是摆在黄梅戏发展之路上的又一挑战。

四、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发展方向

当代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但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大,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进一步推进黄梅戏的海外传播。

(一)深化中外合作,开拓传播主体。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为黄梅戏海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需要增强开放意识,深化中外合作,在发挥已有传播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传播主体,壮大传播主体的力量。一是要发挥国内受众的主体作用。根据主体间性原理,国内受众既是黄梅戏的传播对象,也是黄梅戏的传播主体。国内受众可以利用自己对黄梅戏的了解,向身边的来华工作、学习和旅游的外国人士介绍黄梅戏,并利用当地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和剧场演出等契机,推介黄梅戏演出。二是加强与海外致力于研究中华文化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对黄梅戏研究有一定理论造诣和较大兴趣的外国人士的联系,对黄梅戏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开展编创合作和艺术研究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名家效应,使他们在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发挥难以替代的独特主体作用。

(二)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海外受众。提升黄梅戏海外影响力,扩大黄梅戏海外受众,需要拓宽黄梅戏外宣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一是让黄梅戏进留学生课堂。要抓住来华留学生尤其是来皖留学生不断增多的有利时机,为他们开设黄梅戏知识和表演选修课,组织他们观看黄梅戏演出,使他们认识、了解黄梅戏,体验黄梅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培养对黄梅戏的兴趣,既成为黄梅戏的受众,又成为黄梅戏海外传播的重要使者。二是让黄梅戏进来华旅游者的旅游生活。安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在旅游胜地、游客歇息地,可设置若干黄梅戏演出场所,让国外游客观看黄梅戏演出,身临其境,感受其艺术魅力。三是让黄梅戏进孔子学院。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面临市场小、受众面窄、文化背景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很多难题[8],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在世界语言文化交流中迅速崛起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为黄梅戏海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接口。可在孔子学院设置黄梅戏课程,组织黄梅戏演出,开展黄梅戏与国外戏曲的交流与合作,使孔子学院成为宣传黄梅戏、培养海外受众的重要阵地。四是让黄梅戏进华人社区。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的文化根基。海外华人有不少是黄梅戏的爱好者。加强黄梅戏的对外宣传,应加强与海外华人,特别是黄梅戏爱好者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引导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日和庆典活动,在华人社区开展黄梅戏演出活动,通过社区居民、同事、同学的宣讲和展示,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认识黄梅戏,并可吸纳对黄梅戏有兴趣的外国朋友进入民间剧团学习黄梅戏表演,以不断提高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三)着力剧本建设,创新传播内容。要吸引和扩大海外受众,提高传播效果,必须加强剧本及相关资料等传播内容建设,为海外受众提供适宜传播的剧作。一是改编现有剧本。可以借鉴京剧等剧种在海外传播中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坚持传统戏曲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精神结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对现有剧本进行适当的改编,并就相关背景和典故等编写说明性资料,让剧本内容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以便于海外受众理解剧本内容。二是移植外国名剧。在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中,要努力体现黄梅戏开放胸怀和兼收并蓄精神,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并用黄梅戏的形式对外国名剧进行移植或改编。这既可丰富传播内容,又容易为海外受众所接受,从而提高黄梅戏的海外影响力。三是加强剧本外译。加强剧本外译尤其是英译,是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吴其云翻译的第一本黄梅戏英译本 《天仙配》于 20世纪80年代面世,黄梅戏《女驸马》和《牛郎织女》于2008年入选《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出版剧目,但黄梅戏外译力量不足、外译作品稀少,仍是制约其海外传播的“瓶颈”。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多措并举,努力使剧本外译尤其是英译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一,黄梅戏剧团要加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剧本翻译。第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外语人才进行剧本翻译研究与服务。第三,加强与翻译企业的合作,委托翻译企业完成剧本的翻译。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黄梅戏剧本外译工作,将其列入文化建设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传播媒介。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涌现。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必须与时俱进,要积极利用互联移动技术,创新传播媒介和技术平台。一要办好黄梅戏外文尤其是英文网站,二要充分利用数字电视网络、微博、微信、APP等媒体平台进行黄梅戏汉英等双语传播。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支持各类新媒体建设和利用;黄梅戏剧团应发挥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在各类新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广大戏迷和专业人士应发挥辅助作用,为利用好各类新媒体献计出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黄梅戏海外知晓程度,推广黄梅戏衍生产品,打造黄梅戏在海外传播中的品牌效应。

(五)加强传播研究,提升传播效果。黄梅戏的海外传播,涉及戏曲艺术、语言学、文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提高黄梅戏海外传播水平和效果,迫切需要加强传播研究。一是加强以英语为主要译语的黄梅戏外译研究,为黄梅戏外译提供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和学科架构,为外译工作提供更加扎实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指导。[9]二是加强利用新媒体进行海外传播研究,特别是研究黄梅戏外文网站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以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在黄梅戏海外传播中快捷、高效的作用。三是加强传播效果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开展传播效果评估。四是组织高峰论坛,邀请海内外相关曲艺专家、表演名家、研究人员以及戏迷等,就黄梅戏海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各类要素的组织协调、传播效果的评估以及改进方向与措施等进行深入研讨,以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五、结 语

推进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安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安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吸收建国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历史经验,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强黄梅戏海外传播实践与研究,不断创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积极扩大海外受众,努力提升传播效果,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韩再芬.安庆黄梅戏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访演随感[J].黄梅戏艺术,2011,(1):3-4.

[2]王夔.黄梅戏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M]//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325-343.

[3]陈继华.传播学视野中的黄梅戏演出传播主体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0-152.

[4]李明豪.大众媒介与消费时代的黄梅戏传播[J].戏曲研究,2006,(3):9-11.

[5]韩晗.传统戏曲如何实现与互联网传播的联姻?[J].戏剧文学,2008,(10):17-20.

[6]桑爱兵.互联网上的戏曲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

[7]王廷信.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戏曲研究,2004,(64):101-108.

[8]朱利军、潘英典.论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 [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5,(2):126-129.

[9]曹瑞斓.黄梅戏外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1-82.

(责任编辑黄胜江)

中图分类号:I23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45-006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梅戏跨文化网络传播研究”(AHSKQ2014D109);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皖教秘人[2014]181号)

作者简介:曹瑞斓(1979—),女,安徽马鞍山人,博士,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黄梅戏挑战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