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许多问题的不断出现,经济发展的代价逐渐增大,不仅不利于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制度制度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讨制度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探寻促进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制度;经济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们并没有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然资源盲目开采和利用,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生态系统破坏的危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自身发展危机的严重思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理念,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理化。然而,制度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费用,追寻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人们之间相联系的纽带。人类发展至今,不仅在改造、战胜自然中不断发展,也是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贵州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二、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能够对人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有利于合理预期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意识到某种行为将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时,他们就会采取一定措施,或者制定相应的规则来约束这种行为。良好的制度安排会带来绩效的提升,抑制不合理行为。其次,人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制度的动力。人们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或者个人道德等原因造成利益分配偏差,产生搭便车行为,或是形成外部效益,并且个人理性并不代表团体理性。这就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制度的存在能够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不正当做法,抑制机会主义,降低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效益,协调各经济发展主体之间的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另外,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在博弈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减少交易成本,就会形成合作。而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抑制或消除不合作行为,提高合作效率,进而也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所以,制度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能够约束人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并且可以避免一系列生产活动中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成本,提高合理预期,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贵州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从2000年到2014年,贵州省GDP从1029.92亿元一跃增长到9251.01亿元,十几年间,GDP增长了8221.0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48.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相应的从2000年的2759元增加到2014年的26393元,但是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生态系统破坏的危机,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1.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地居多的地方,适于农业发展的耕地非常有限,并且改革开放前交通相对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生态环保意识较差。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乱砍滥伐,大量开垦土地,毁林造田,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贵州省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经济增长是以高成本、高污染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上的粗放增长、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不加处理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等都加剧了环境污染。并且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起点低,财政增长缓慢,资金不足,治污能力较弱,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成本较高。虽然一些地区已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但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效率,政府缺位等,一些地区和企业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仍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影响整体可持续发展。
2.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两级分化严重。从城乡收入考虑,200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21.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4.16元,相差3747.06元;2008年则分别为11758.76元、2796.9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8961.83元;到了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48.21元、6671.22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为15876.99元。从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值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并且从200年到2014年15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加了17426.99元、5297.06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仅占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0.4%。可见贵州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在这种经济发展不协调、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渐减小或者消除这种差距,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再加上贫困,一些人就会通过扩大耕地,破坏环境来增加经济收入,形成“生态难民”,贫困与生态破坏共生。
3.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以及各类有色金属资源储备量较大,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最初技术限制、环保意识也较差,而且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对资源盲目开采,利用程度也不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耗竭速度也很快。并且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随意砍伐森林,破坏耕地,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成本高,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贵州省也要付出高昂成本来治理,并且要加强制度安排,提高监管力度。
四、贵州省经济发展低成本的制度分析
从古至今,任何形式的经济开发活动都是要付出成本的。一般来说,这种成本是由于人们不合理行为导致的,是一种可控成本。贵州省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高成本、高污染的经济发展,人们不合理的行为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度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安排还能够形成合理预期,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因而,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制度规则,约束人们行为,发展低成本经济。
1.贵州省经济发展成本的制度分析
从制度层面分析,引起贵州省经济发展成本的因素主要有:
(1)产权制度不完善
产权制度是由能够对产权关系进行保护、调节的产权关系和规则结合而成的制度安排。产权明晰界定,产权主体和产权利益归属明确,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交易成本;反之则会打击人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资源浪费,秩序混乱等。然而生态环境长期被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产权界定不明,造成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盲目滥采滥用,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形成“公地悲剧”。并且由于公有产权中参与主体众多,产权主体不明确,经济主体之间达不成共识,形成不合作行为,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交易成本就会越高。贵州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成本较高,正是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
(2)市场制度建立不健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制度建立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并且对于许多资源来说其市场建立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那些资源价格为零的资源则是因为资源市场没有被建立,造成资源随意开发过度使用,浪费严重。而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资源市场的资源来说,由于市场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市场失灵情况,交易价格较低使这种资源偏离了稀缺性物资价值。一些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就会利用这一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不正当交易,造成经济外部效应,使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产生不相符。贵州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很大,但这些资源市场的建立并没有同步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交易存在弊端,造成过度开发及不合理配置,提高了社会成本。而人们对于能源的开发以及寻找新能源的速度并不能赶超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消耗的速度,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造成不可持续状态。
(3)有效的污染治理制度缺乏
贵州省经济发展之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增长缓慢,而污染治理成本又高,政府没有资金用于治理污染,并且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愿意治污。地方政府也只注重当前经济发展并没有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污染治理不重视。因而有效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对约束企业排污标准的制度并没有被建立,即使当时被建立,政府也没有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排污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而且对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外来投资企业,政府政策较为宽松,并没有对其所产生的污染加以控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2004年到2013年贵州省废水排放总量从55687万吨增加到93084.53万吨,增加了37397.53万吨,相应的工业治污投资也从2004年到2013年增加了155041万元,经济增长背后是高昂的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对污染治理制度的有效强制实施,是贵州省今后为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理性环保意识差
在经济发展之初为了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基于传统的自然观以及资源价值观,对自然资源认识错误,认为物质只在有劳动参与的情况下才有价值,获得资源的成本很小,因而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盲目进行开采利用,而不加以控制,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匮乏,生态系统被破坏。并且公众参与环保意识较差,环境理性程度低,认为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国家与政府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贵州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者个人,并没有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增长困境,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造成恶性循环,形成高成本的经济发展。
2.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当前,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制度创新,降低因制度缺位造成的发展成本高的状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贵州经济低成本发展的重要环节。
(1)建立和完善生态购买及环境补偿制度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产权主体和产权收益不能被明确界定。因而要明确其产权,使人们在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但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国家所有制,产权不能通过私有化来界定,然而产权具有可分解性,对于一些资源,在国家拥有所有权和保有最终处置权的同时,可以把占有权、收益权、经营权等通过私人购买方式进行转让,能够调动经济主体投资积极性,提高资源保护的责任心。对于草地、林地等,也可以像农地那样,对其经营权进行流转,明确责任主体,保护其免遭破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治污,退耕还林。对于那些在经济活动中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的企业应该进行补偿,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反之,对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进行必要的惩罚,也可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环境征收税对企业污染排放加以控制。
(2)完善资源市场制度,加强政府监管
由于资源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资源交易价格较低,市场秩序混乱,机会主义严重,一些经济主体就会对资源无节制开采,有些会低买高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并且由于政府职能缺失,监管不到位,市场并没有很好发挥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因此,贵州省应该在原有资源市场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制定有效的市场交易制度以及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能够以合理价格进行交易,抑制机会主义,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政府也应该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发挥引导作用,避免过度参与市场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强化制度安排,与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污染治理制度
贵州省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不注重对污染的治理,并且由于资金限制,实际治污效果不佳,污染程度严重。因此,贵州省应该建立健全污染治理制度,规定企业排污标准,并严格监督实施,而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并借鉴已有国家和地区治污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健全排污许可权制度,并允许转让许可证,促使企业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减少污染排放量。
(4)加强非正式制度安排,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中,正式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强化也应该受到重视。一般来讲,非正式制度包括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信念、意识形态等,这些行为准则对人们具有指引作用,同样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里我们认为非正式制度包括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伦理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使人们把经济理性与生态环境理性结合到一起,提高公众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意识。贵州省经济发展起点低,人们受教育程度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公众对保护生态环境认识不足,不能把环境理性同经济理性联系起来,过多关注于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立,导致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贵州省应该积极宣传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意识,强化非正式制度安排,积极引导人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2014版).格致出版社.
[2]樊根耀.制度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研究思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03):54-58.
[3]黄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2(12):76-79.
[4]李东.试论实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D].西南财经大学,2005(05):13-15.
[5]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M](2003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苏小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创新[D].湖南大学,2004(03):18-22.
作者简介:孙亚茹(1992-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许昌,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林业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