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现萎缩和发展停滞,各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才开始深入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中都提到发展实体经济,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现状,简单论述了实体经济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促进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成本
一、引言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都强调了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李克强指出,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尚福林建议银行业要用好金融工具,改善资金供给,始终如一地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苏建斌(2012)认为科学合理的发展金融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杨义武和方大春(2013)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研究,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金融集聚具有持续的正向效应,但金融集聚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冲击后向稳态收敛的速度明显慢于产业结构高级化。ThomasI.Palley(2014)通过美国金融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苏建军和徐璋勇(2014)指出快速发展的金融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金融规模扩大、金融结构的变化及金融效率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张晓朴和朱太辉(2014)认为金融体系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直接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并且还是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陆远权和夏月(2014)认为实体经济有力推动金融业发展,而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李媛媛、金浩和张玉苗(2015)指出金融创新在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但整体影响程度较低。马勇和李镏洋(2015)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变量不仅对实体经济具有普遍显著的影响,而且通常领先于实体经济。王立国和赵婉妤(2015)指出我国现阶段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张亦春和王国强(2015)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在契合度较高的区间,金融发展才能明显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去年央行采取的一系列降息、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措施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金融机构要着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尚福林主席也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促进银行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1.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
王立国和赵婉妤(2015)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1992年-2012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仍以银行为主导,银行的融资地位远远超过债券和股票市场。这种现象与我国储蓄率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储蓄率使银行机构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融资活动。
2.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债券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在资金筹措过程中,市场自身的逐利性会引导资本自动流向经营效率高且前景好的产业中去,逐步淘汰已几乎无利可寻的落后产业;二级市场的股票和债券交易促进了产业重组并购效率,为节省资源,减缓产能过剩,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提供契机。
三、实体经济如何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瓶颈
李克强总理指出金融的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如果某些企业、行业经营困难,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当然,实体经济健康高效发展必然会带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陆远权和夏月(2014)以我国2000年-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得出实证结论:实体经济能够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发展。
1.实体经济总产值下降导致金融机构储蓄减少
储蓄是贷款发生的源泉,没有储蓄,贷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难以发展。实体经济下滑引起就业人数减少和收入下降,进而减少储蓄。我国金融体系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体的银行业为主导,储蓄的减少将威胁到银行以贷款为利润中心的可贷款额度,减少银行利润来源,长期的持续甚至将会引发银行倒闭的严重后果。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致金融需求
苏建军和徐璋勇(2014)通过构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多方程模型证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金融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制造业和工业占绝对比重。2014年第二产业的GDP贡献率为47.1%,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38.3%。第二产业大部分以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发展代价,且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我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号召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重点工作。由此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而且在我国,银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强于市场,所以,企业的融资需求将保证银行的利润获得,维持和稳定银行的正常运营发展。
3.实体经济监管的缺失
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和经营困难,最直接的外部受害者便是对其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所以,加强企业的监管不仅有益于其自身健康经营,对处于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来说也是一种安全保障。外部监管主要以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而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管是整个监管过程的核心。但我国目前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不够健全会导致监管漏洞,难以实现监管对象的全面覆盖,从而造成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四、金融如何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1.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尚福林在两会中提到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力度,防止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染。除了外部经济因素会引发金融风险外,金融自身的规律也会引发风险的产生,所以金融体系要构建严密的风险防范网络,覆盖金融每个角落,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状态和经济政策导向,更微观的行为就是谨慎进行投融资活动,全程监管投融资项目,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同时扩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也可以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
2.稳定资本价格,降低企业成本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资金的支持为后盾,但获得资金的成本却是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考虑的重点因素,适时把握好货币供应量的松紧程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小微企业的成本,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近几年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专注服务实体经济,避免发生脱实向虚的危险。
3.畅通资金流入渠道,提高金融效率
金融机构雄厚的资金来源也是社会各界资金的集中而形成的,畅通各类资金流向金融机构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利率补贴和利益诱导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金融机构。我国属于高储蓄率国家,储蓄基数庞大,利用好这一经济优势,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王立国和赵婉妤(2015)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金融发展指标的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金融深化、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4.抑制过度的投机行为
金融活动具有高风险性,但同时也具有高收益性,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大量资金参与金融活动以期获得高收益,由此发生投机行为。投机行为可以活跃金融市场,加速资金流动,但过度的投机会破坏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占用的大量资金对实体经济会产生资源的挤出效应,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强化监督进入金融市场的资本行为,过滤和打击过度投机的资本活动,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本供给。
参考文献:
[1]苏建斌.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2,(6):101.
[2]杨义武,方大春.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6):55-64.
[3]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2):139-148.
[4]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2.
[5]陆远权,夏月.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非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52-55.
[6]马勇,李镏洋.金融变量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评论,2015,(1):34-50.
[7]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2-29.
[8]李媛媛,金浩,张玉苗.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40-147.
[9]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6):45-53.
[10]Thomas I Palley. Making Finance Serve the Real Economy[J].State of the World 2014:Governing for Sustainability,2014:174-180.
作者简介:张惠敏(1991- ),女,汉族,陕西铜川人,硕士,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学